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棚改进行时:资金需求巨大 政策协调要细化

2014-08-12 14:34 来源:清华同衡科研与信息中心

棚改大家谈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卢晖临:不以消灭城中村空间为改造目标

客观地说,城中村在建筑安全、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各种问题和隐患。城中村本来不过是数量有限的本地村民的生活空间,一下子涌进来数倍甚至十数倍的外来人口,基础设施脆弱,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空间缺乏规划等问题马上暴露出来。加上村民和租户都缺少长远的预期,社区认同感难以形成,进一步消解了社区通过合作方式自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首先,城中村已经成为外来人口尤其是农民工居住的地方,承担着为农民工提供事实上的廉租房的社会功能,任何针对城中村的改造,都不能无视城中村这一功能,否则,我们可能解决了城中村的所谓“脏乱差”问题,却进一步加剧了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和生活困难。

其次,由于城中村治安管理未完全纳入城市体制,加上人口的过度集聚,城中村治安状况不好并不难理解,但是拆平重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治安问题,相反,它只不过是将治安问题转移到整个城市。更为危险的是,城中村的消失不仅意味着农民工居住空间的消失,而且意味着他们艰苦积累起来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网络遭到破坏,帮助他们渡过生活难关的社会资本严重流失,建立行为规范的可能性进一步消解。

再次,就城中村与城市的关系而言,不应将城中村看作是城市更新和发展过程中必须消除的“非城市”部分。事实上,在巴黎、东京、香港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很容易就在繁华的商业区和高档社区附近发现与深圳城中村类似的街区,仅容人通过的弄堂,几乎没有楼间距的“握手楼”,建筑格局与深圳城中村没有本质区别,但由于有较好的管理和公共服务,它们的环境和卫生状况良好。它们的存在,为城市中特定的人群提供了便利、舒适和低成本的生活空间,也丰富了城市的面貌,增加了城市的多样性。从这个角度观察,就能够发现城中村的价值,从而为城市更新和发展提供别样的灵感。

城中村的问题需要解决,但不能只采取“拆平重建”的城中村改造模式。城中村的改造,不应以消灭城中村空间为目标,而应该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逐渐解决城中村中的环境、卫生和安全问题,更好地增强它作为外来人口居住生活空间的功能。为此,需要在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方面做文章;针对存在严重建筑安全和公共安全隐患的房屋,需要作局部性的拆除和规划调整;从长期的社区发展着眼,还需要在土地产权和使用权方面做出更多制度创新的探索。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王明浩:城中村改造需群策群力

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也是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随着城市的发展,在旧城区周边建设起一批批新的工厂、企业或居住区,在建设过程当中,就很可能把建设区域周边农村的房子遗留下来,时间长了,“城中村”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中间是老城,外围是新建住宅区、工业区、功能区,这便是大多数城中村目前的生存环境。为什么单单保留着这一块落后的区域而不拆除?其中涉及交通运输、土地征用等很多复杂的原因。城中村具有农村和城市双重特征,村子的土地性质并没有改变,仍然是农村土地所有制,村民有的仍然是农民,有的则已在城市里就业。城中村的环境相对于周边市区比较差,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们都是市容环境管理上的盲点。

城中村的改造非常困难,涉及建设、规划、管理等各种问题。天津市城中村的改造,要在总体规划指导下进行,既要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也要符合局部规划的详细要求。城中村的改造是一件好事,同时也是一件难事,需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妥善解决各方面的利益冲突。

5/6<123456>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