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规划年会学术研讨会十五:文化传承与和美乡村建设

2024-10-15 09:25 来源: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

导读

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新要求,保护乡愁记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进而赋能乡村振兴,成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广泛共识。2024年9月8日,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承办的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研讨会“文化传承与和美乡村建设”成功召开。

0-1.png

参会嘉宾合影

1.png

主持人:梅耀林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地下空间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乡村规划与建设分会委员,江苏省设计大师,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总经理

主题报告

《保护传统村落,传承传统文化》

2.png

董红梅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帮扶办公室主任、村镇建设司一级巡视员

董红梅在报告中提出,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成效显著,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守住了中华农耕文明的“根”与“魂”。董红梅强调,传统村落保护的初心是守护中华农耕文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应当以“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为基本原则,目标在于“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报告从村民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助力三个层面探讨了传统村落保护路径。在村民主体方面抓住基层党建引领、发动村民自治的关键点,建立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机制。政府引导层面,介绍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重点工作任务,在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立法、资金补助等方面开展的工作。在社会助力层面,分享了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机制以及多地在设计下乡、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等方面的经典做法,鼓励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从区域层面加强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面对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风貌不协调、非本土元素植入、历史建筑被遮挡、现代化造景等误区,她提出,各地应讲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赓续传统村落历史文脉,为守护中华农耕文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谱写新篇章。

《文化赋能、全域谋划,共绘皖美乡村——以淮南市和美乡村建设为例》

3.png

程堂明  安徽省城建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安徽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程堂明介绍了安徽省美丽乡村及和美乡村建设历程,提出安徽当前以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和省级中心村为抓手,逐渐形成“千村引领、万村升级”乡村建设新格局。他提出,安徽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强化部署,构建了“1+6+N”政策体系。以淮南市为例,阐述其通过“构新格局、筑新体系、探新示范、明新目标”,全域谋划和美乡村建设的策略路径,以“三区两脉五片四带”构筑和美乡村总体格局,建立“市统筹+区(县)领衔+镇村实施”的三级建设体系及分级负责推进机制,并结合淮南市“农业大托管”改革创新实践经验,重点介绍了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现和美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他认为,全域和美乡村建设离不开文化赋能,应做好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大文章,实现文化赋能产业“旺”、赋能生态“绿”、赋能人才“活”、赋能组织“红”,实现文化带动乡村振兴。最后,他提出,乡村作为文化赋集地,需要对乡村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传承与发展,乡村提供载体,文化赋能乡村,实现乡村建设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

《传统村落文化空间识别与应用实践》

4.png

余压芳  学会理事,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余压芳通过发现问题、剖析案例、提出对策、实践应用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对传统村落文化空间识别与应用的实践经历。她以“设想-挖掘-剖析”调查三部曲的方法,提出文化空间保护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文化空间认知普遍模糊,保护对象不清晰;二是物质文化遗产不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不重视。在此基础上,她选取贵州典型样本,从地域性、民族性、保护难度和交通区位等方面进行深度剖析,提出“场所显化+价值唤醒+多元共兴+规划管控+濒危预警”的文化空间复兴策略。最后,通过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红色美丽村庄、特色田园乡村和传统村落示范村等多场景实践应用,为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识别与应用提供了落地性实践经验。

《乡愁保护传承的江苏实践思考》

5.png

闾  海  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分会委员,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副总经理

闾海结合江苏八个实践案例,讲述了他对乡村建设中保护传承“乡愁”的关键路径思考。他认为,首先要加强对乡愁要素的认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拓展对乡愁记忆内涵的认知维度;其次,要更加注重对乡愁记忆的价值特色的研究,精准阐释其价值特色,以此明确保护的重点和具体要素;在乡愁空间载体建设方面,他提出根据“有形”“无形”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规划设计应当因地制宜地选择“精织细补”“魅力重塑”“时代创作”等方法,既要做好乡愁记忆的保护和传承,也要有时代的创新发展;在活化利用路径探索方面,要注重通过乡愁的保护发展新的业态,与农村原有产业相结合,并在更大的乡村片区中注重塑造共同的文化品牌,构建乡村连片发展的“软实力”,从而促进形成更可持续的城乡融合发展态势;最后,在机制保障和创新方面指出在江苏的苏州地区围绕着部门联动、县域统筹、跨域协同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的政策和行动创新,推动将乡愁记忆的保护传承工作成为激发乡村活力、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发展动力。

学术研讨

6.png

周岚  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

周岚认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近年讨论乡村的份额越来越重,反映出行业积极呼应国家新型城镇化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转型,也同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改革要求一致。围绕讨论的主题,她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应是“保存了乡愁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有农耕文明根基的现代化”。传统村落保护对于中华优秀文化传承非常重要,国家的传统村落保护制度是乡村文脉保护传承的关键。在积极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规划设计师要有当代的文化自信,塑造新时代的乡村经典,从中华乡村营建智慧中汲取养分,用“慧眼”发现乡村之美,从平凡中找到特色,通过精心规划设计,让乡村变得更宜居更有魅力。最后,她提出,做乡村一定要有情怀,她鼓励青年规划师脚踏实地深入乡村,问计问需于村民,为中国乡村做有意义的事。

7.png

方明  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方明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乡村建设到了十字路口,需要研判新时期和美乡村建设的重点目标,传承东方智慧,走出一条以需求为导向的未来乡村建设之路。针对乡村未来如何转型,方明提出“五个转变”,即从村民的乡村转向城乡居民共享的乡村,从生活的乡村转向城市人可体验的乡村,从传统乡村转向年轻人喜爱的欢乐乡村,从居住的乡村转向新业态生根的流量乡村,从自然的乡村转向依托互联网传播的网红乡村。最后,乡村空间应适应现代生产生活方式,通过集中连片资源整合进行系统重构,形成乡村连片发展,同时通过适应传统农耕向多元业态的转变,“让传统的乡村长出新芽”,完成村庄本身的重构。

8.png

陈安华  浙江省建科建筑设计院总规划师

陈安华结合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从四个角度阐述了村庄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经验。一是认为传统村落既要关注既有文化资源的传承研究,同时也要从一个更高的文化视角来进行一个比较片区化、系统化、区域化的统筹谋划。二是提出从消费端的角度,对原有文化资源如何让它谋划成为现代需求的新文化产品,应该是在研究村庄规划的时候要去关注的重点方面。三是提出构建基于特色文化场景的体验线,既包括原来老的建设场所,又包含外围的田园、道路、水塘、山林等生产空间。四是认为基于市场化的运营是比较重要的,既要有公益性的,同时又要有市场化的,这样才能够把这个文化的产品或者体验更好地做下去。

梅耀林在总结中提出: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乡村的现代化面临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多重挑战,有必要充分重视在乡村规划建设中保护、利用、传承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文化传承与和美乡村建设是当下的重要任务,国家有明确的导向,地方也有丰富的实践。以江苏为例,自2011年以来先后开展村庄环境整治、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等乡村建设专项行动,始终将乡村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从今天大家所交流的内容来看,呈现出了各地从不同角度上开展的丰富且多样的实践案例,这些实践在将历史文化传承纳入和美乡村建设中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文化传承在和美乡村建设当中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项工作依然任重道远,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还有无限的空间值得探讨,更需要一批有情怀的人们持续投入。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乡村的未来一定更加美好。

此外,参会人员针对不同地方的探索提出了自身的见解,并结合不同视角向与会专家提出了诸如非典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等问题,与会嘉宾进行了积极的回应和互动。

0-2.png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