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华科大耿虹教授团队云南帮扶实践

2024-05-13 09:28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2016-2022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耿虹教授与同仁们组建、带领“云南临翔精准扶贫联合工作团队”,持续深入南美拉祜族乡村进行帮扶。早在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就关注了这项助力非遗扶贫、推动拉祜族村寨挂牌保护的有益工作。

习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无论乡村人居环境如何更迭、生产方式如何进化,民族乡村在漫长演进过程中积淀出的与自然共生互适的生态营造智慧、与环境紧密相融的聚落空间肌理,以及口耳相传的祖先故事和世代承袭的族群旧俗,是其当代延续发展中所无法忽视、也不应忽视的特殊因素,也为乡村振兴灌注了鲜活而独特的地域文化灵魂。2016-2022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耿虹教授与同仁们组建、带领“云南临翔精准扶贫联合工作团队”,历时五年,持续深入南美拉祜族乡村,发掘、记录、整理拉祜族人居建造文化的特殊形式及其文化史价值,运用专业知识与技术手段,首次全面系统地复原与提炼了“南美拉祜族木掌楼营造技艺”,并协助地方政府于2022年12月成功申报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临沧市有史以来第一个传统技艺入选省级非遗名录。

原真文化、朴素技艺,发展中的存续危境

南美拉祜族木掌楼,当地人称“栅片房”,是中国早期南方干栏式建筑结构的活态实物证据,具有典型的低技术水平下的“檐柱杈柱式”和“捆扎绑结式”构造特点。更奇特的是拉祜族特有的“一日造屋”民俗礼仪,日出而作,日落而成,以一年按季择材的材料准备、“男取木、女取矛”的分工协作,和“一家建房、全寨相帮”的组织体系,在神秘的驱邪祈福与火塘生火仪式中完成南美拉祜族木掌楼的“一日成房”营造过程。拉祜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其民族文化仅能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得以留存。因此,虽然2005年木掌楼已被认定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但关于木掌楼的建造技艺内容、传承人体系以及营造文化的独特基因谱系价值仍未形成系统的图文梳理,更缺少专业角度的技术解析、技艺复原与现代化的影像记录,为其原真文化的长远保护、有序传承埋下实质性的安全隐患。

使命担当、专业付出,帮扶中的发掘保护

为此,耿虹教授会同城乡规划学、建筑学、艺术设计、社会学等多学科专家,以敏锐的专业认知与职业责任,充分解析拉祜木掌楼建造技艺在民族文化传承与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宝贵价值,预判脱贫攻坚完成并走向城乡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可能面临或已经出现的生存危机、保护风险与传承困境,获得当地政府的全力理解、支持与配合,克服交通不便、语言不通、资料匮乏的困难,五年的时间通过与数十位非遗传承人的口述访谈与实地勘测,形成了上百张木掌楼手绘草图与数十万字的记录报告,并通过专业处理与影像拍摄等形式,首次完成木掌楼的数字化复原与“一日造屋”这种独有营造仪式的全过程影像记录,并协助地方政府推进完成了3个传统村寨、28栋传统栅片房挂牌保护、9位民族建造技艺传承人的建档立卡,形成了系统的“南美拉祜族人居建造文化与生态智慧”内容体系。

现场工作记录

对木掌楼的手绘记录与数字化复原

学会支持、实践筑基,行动中的价值转化

早在2019年,学会就关注了这项助力非遗扶贫、推动拉祜族村寨挂牌保护的有益工作。团队多次借助学会平台对其价值进行宣传与研究,包括学会期刊《城市规划》与学会举办的各类学术会议,均以不同形式展示了团队针对南美拉祜族建造文化的专业认知与系统总结。如今,“南美拉祜木掌楼营造文化”项目也已经成为南美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文化标志和重要节庆仪式上的民俗展示活动。团队充分运用拉祜族营造文化基因的原生性与在地性价值,创新性的构建了“南美拉祜直过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提出“文化原真保护-泛博物馆总体设计-文旅产业融合激活”的一体化工作推进机制,实现了民族文化的在地传承与活态利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根据最新数据,2023年“拉祜风情园”人气持续上升,全乡旅游人数达到创纪录的21万人次,游客入住“新木掌楼”占到游客总数的30%,旅游创收160万元,为后续民族文化环境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信心与动力。更重要的是,村民对祖辈传下的传统木掌楼的情感与价值理解越来越开放化,不少村民开始在现代建造技术加持下,采用木掌楼的形式建造新的房舍。积极的保护带来现实的利益,也催生出民族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与环境风貌改善的内生追求。2021年(疫情期间),南美拉祜营造文化项目还受欧洲文化中心邀请,参展第18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吸引线上线下共42万名国际观众。“一日造屋”,向世界讲述了南美拉祜族人木掌楼的故事,也传递了中国的民族共荣、文化共建与成就共享理想。

在《城市规划》和年会上对南美拉祜建造文化和当代价值宣传与呼吁

南美拉祜族建造文化参展2021年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

持续跟踪,前行不辍,专注中的扶旧拓新

乡土文化与民族性地方文化根植于特定的历史、社会、自然和生态语境,其价值认知与科学保护固然有赖于外来力量的帮扶,但长久的生命延续却无法仅凭机械的画圈保护和空间修补而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民族贫困地区要整合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依托文化旅游助推精准脱贫”。在最近两年中,华中科技大学耿虹教授团队继续不定期的关注南美乡的各项建设事业发展状况,特别是对“拉祜风情园”和依托拉祜族新年仪式——“搭桥节”而展开的“搭桥园”泛博物馆项目建设与运营情况,通过乡政府和乡文化站保持持续联系,及时了解情况并提出建议。帮扶团队不断前行,从理论拓展到实践创新,从南美拉祜族乡村到勐旺傣族乡村,探索民族乡村将传统营造文化资源整合进乡村振兴机制,并产生独特力量的路径与方法。团队也团结了更多的青年力量,投入到规划助力民族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的事业中,正如拉祜族祖屋中始终不灭的火塘一般,生生不息。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