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如何计量与评价城市更新行动的多维度价值重组?

2024-04-30 13:33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规划工作,城乡规划学和规划工作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也事关亿万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学会组织梳理规划领域重大问题难题,是推进规划工作进一步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的需要,也是学会的基础工作之一。

在2022/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全体大会上发布了学会组织研制的2022/2023规划领域重大问题难题清单,希望以此为有关决策部门研判规划科技未来发展趋势、前瞻谋划和布局科研方向提供支撑,引导规划编制单位、科研机构、高校和规划科技工作者加强相关问题研究,强化科技协同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本文为2022规划领域重大问题难题。

问题类型:前沿科学问题

推荐者:

天津市城市规划学会

Hans Westlund,瑞典皇家理工大学

于立,英国卡迪夫大学

作  者:曾鹏,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关键词:城市更新;多维价值重组;计量;评价

问题描述

作为新时期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优化迭代的主要形式,城市更新行动带来存量空间的系统性价值重组,对城市的品质提升、功能优化、服务升级、活力重塑、经济转型具有多重意义。面对城市更新多样化的类型和场景,既有实践着重从租差等角度衡量城市更新中的经济价值增殖,或单纯针对城市物质空间实施表皮美化;往往忽略对其中同步发生的社会、文化、生态等多维度价值变动与再分配的量化测度。因此,建立面向城市更新多维度价值重组的计量和评价体系,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评估更新行动的综合绩效,为未来城市治理中的精准施策提供助益,促成老旧小区、老旧街区、老旧厂区等非增量型更新行动的有效实施。

问题背景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增量型城市更新因其与土地财政的密切结合而逐渐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关键动力机制。受此影响,更新行动常常局限于从经济视角认知其中的增量财富创造,而选择性地忽视了在地社群、文化环境或生态本底等多维度的价值存在。

城市更新行动涉及的类型、内涵和场景多样,在不同的更新主体组合、资金组合和要素组合之下存在差异化的价值重组特征,并由此影响着“规划-策划-设计-实施”的不同更新路径。面向“十四五”及更长时期,随着大拆大建向微更新转化,更新实施行动将越来越注重渐进式、持续性、常态化的更新模式,涉及存量对象的物质载体更新、产业经济更新、社会文化更新等多个维度上的系统性价值重构。

城市更新的表象是物质空间的优化提升,但其本质是复杂城市系统的整体迭代转型。因此,计量更新过程中多个维度的价值变化与重组,对于城市更新行动的评价和引导有重要意义。回顾以往,正是由于缺乏对全维度价值的有效测度方法,近年来我国逐渐形成了对拆旧建新式单一经济增量更新的路径依赖,而非增量的微更新路径一旦失去政府的经济补贴或政策支持往往难以推进,间接引发了城市人居环境分化的持续扩大,使得社会主义城市的空间正义受到挑战。

最新进展

进入存量时期以来,已有诸多学者基于定性或定量研究,证实城市更新将引发存量空间上的价值重组现象。其中,伍江(2021)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城市更新行动中涉及的多元价值主要集中但不限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维度,其中经济和社会价值受到了最广泛的关注。在最新研究中,曾鹏(2022)进一步探讨了价值重组的动力机制,认为多维空间价值的增长、重组与再分配,根本上源自于城市更新中“人-空间”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实际改变。

近年来,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探讨加深了我国学界对于城市更新中空间价值重组现象的学理认知。普遍认为,我国城市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经历了与西方城市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中产阶层化(gentrification)进程,同样表现出经济价值的显著增殖,以及同期对社会、文化、生态等价值维度的非理性破坏和挑战。对此现象,一方面,部分学者以租差(rent gap)为工具,检验了我国城市中的“增量式更新”或称“新建中产阶层化(new-build gentrification)”进程,认为其核心动力源于企业主义地方政府、开发商、房屋所有权人、土地使用权人等多元主体在追逐土地租差中的博弈,并创造了多种中国政治经济制度下的租差模型以开展针对性的经济价值衡量。另一方面,通过对比我国与西方城市中产阶层化现象的后效(aftereffect)差异,发现了我国强势地方政府在城市更新的价值实现与再分配中的独特主导地位,并初步总结出我国城市更新中普遍存在的空间正义缺失问题,认为社群认同与安全、可交互的在地文化、绿色生态环境等其他空间价值维度的配置不公已经成为进一步推动城市更新行动的挑战,但既有研究中尚未能从量化的角度对上述价值进行有效衡量。

针对本问题,进一步研究中存在以下两个难点与挑战。首先,需完善城市更新过程中全维度空间价值的精准量化手段:目前的量化实证集中于租差视角下的经济价值评估,主要使用容积、房价、土地出让金等总体性参数来测度更新前后的总价值变动情况,但是,城市更新中经济价值再分配的流向复杂,其经济增殖收益在多元主体之间的具体分配情况尚不清晰;同时,针对社会、文化、生态等更加复杂的非物质性价值维度,当前尚无有效或完善的量化方式进行。其次,还需建立多维度空间价值及其重构过程的叠加分析机制,尚需解译特定城市更新情境下的空间价值跨维度转化机理,从而实现对多维空间价值重组的统筹测度与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在保存城市更新可实施性的同时,最大程度地破除既往更新治理与决策中的经济至上逻辑。

重要意义

理论层面,在统筹考虑经济收益、社会资本、地域文化、审美、认同、安全等内容的基础上,构建兼容全维度价值重组的统一量化框架,是对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本土化修正与升级,有助于进一步探明我国城市更新的内在机制,形成对未来城市更新行动的认知和评价导向。

实践层面,随着我国由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进入注重内涵提升的存量发展阶段,本问题的突破将优化城市更新行动的发展导向。例如,基于对社会、文化等非物质价值的识别与量化,进一步推动老旧小区、老旧街区、老旧厂区改造等微更新的落地实施和价值实现;再如,通过统筹考量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维度间的价值转换,持续优化多元主体的利益分配,不断提升城市更新行动的综合绩效。此外,面对多样化更新对象,对全维度价值重组结果的计量,将为不同情景下城市更新行动的评价和引导提供助益,辅助城市更新的价值重组预测和最优路径选择,促成城市尺度的精细治理与精准施策。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