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存量规划:理论与实践

2014-11-02 16:19 来源: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作者:赵燕菁

五、需要开展的工作

增量规划很大程度上,是从原苏联等国家复制来的,有相对县城的模式。但制度的不同,使得我们无法直接照搬其它国家的存量规划的做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马上开始设计新的规划模式,从内容到表达,都必须有全新的设计。

制度设计的方法和路径,不能凭空想象,只能来自于实践。制度设计本身,就需要制度支持。几年前开始,厦门规划局就成了政策领导小组,有专门的经费,立项渠道,持续、系统地研究各类制度的设计。在程序上,通过《规划设计指引》降低制度形成的门槛,试验成熟后,在上升为技术规定和法定条文。

同相关部门的工作联系也要制度化。一涉及到制度设计,规划局就要其他部门打交道。必须依赖多个部门的协调才能使制度得以形成。其中特别要的是土地局。在这方面,厦门规划局与土房局形成密切的联系渠道,从招怕挂规则到技术审核标准,从供地标准到条件设置,两局联动,提高了制度生成的效率。

转向存量规划,最大的困难,还是人才。对于存量规划而言,原来的工程设计知识已经难以满足需要。新的规划需要大量法律知识,特别是制度经济学知识。要对现有的规章制度、审批流程、利益格局非常熟悉,要可以清晰计算各方成本收益,预测各方的制度反应,并善于协调各方诉求。这些都是传统工程学培养出来的规划师所不具备的。在这方面,很难依赖传统的规划院作为主要的技术支持。

在实践中培养存量规划设计的高手,是目前规划局最便捷的途径。规划局要学会发现存量规划的机会,研究政策可能。随着规划局给规划院的出的题目从工程设计转向制度设计,规划院将逐步形成一批熟悉制度设计的专家。

规划院一旦学会从制度设计角度思考规划,就可能从被动完成规划局的工程设计,转向主动为规划局提供发展策划。整个规划体系就可能逐渐从工程设计为主,转向工程设计与制度设计并重,最终变为制度设计为主。冲击式、周期性的物质规划,就会被经常性的制度设计所取代。

大学的学科教育,现在就应当改变。学科内容要大幅拓宽,工程学知识要适当减少,法律、经济学、社会学的知识要大幅增加。要更多地了解各国规划审批的实践。要了解国内规划审批的流程、模式,与国外程序的差别。要了解各类经济体,在不同发展阶段时,产权制度、土地制度、建筑管理制度、基础设施投融资制度、城市税收制度。要熟知各种物业、社区、聚落的营造、管理模式。分析各种制度带来的城市运营差异。要积累大量制度设计的案例和工具。

六、再生还是死亡

基于空间的工程学规划,在广州发展战略规划中,达到了它的顶峰。我本人躬逢其盛,有幸参与其中。但我们需要警惕,不被这一成功所迷惑,幻想还有下一个“广州概念规划”。既然是”顶峰“,就意味着基于工程学基础的增量规划,开始走下坡路。我们应该从谷底开始,攀爬一座我们从未尝试过的山峰——存量规划。

不久前,我写了一篇在规划圈子广为流传的短文“城市规划的下一个三十年”。在这片文章里,我引用我2007年在深圳总规研讨会上的言:“深圳新一轮总体规划是第一个从城市管理增量到存量的总体规划,我们以前所有的总体规划都是思考怎么管理增量,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这一轮深圳总体规划应该是一个非常创新的规划“。

现在,更具有领先意义的上海,也开始转向存量规划。规划行业一定要对这种方向性的转变,保持高度敏感。存量规划,如潮而至,今后三十年,规划行业的景观可能完全一新:囿于传统的老大院系,可能风光不再;今天规坛上的风云人物,可能会为流沙掩埋;霸占学术话语的专业杂志,可能不再有人倾听……大浪淘沙,沧海横流。

5/5<12345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