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存量规划:理论与实践

2014-11-02 16:19 来源: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作者:赵燕菁

一、存量规划的理论:经济学

增量规划的基础,主要是工程学的。交通、市政、甚至规模预测、功能分区,都是在回答怎样分配和组合资源,已达成最优的公共服务水准。存量规划则不同,它主要回答的是如何将现有的资源,转移给能为城市贡献最大的使用者。减少要素转移的成本,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是存量规划的主要目标。

目标的转变,意味着手段的改变。以工程设计为主要工具的城市规划,要转向以制度设计为主要工具。而手段的改变,必然伴随着学科理论基础的重建。

这个新的基础是什么?产权。这是一个在增量规划中,几乎完全不用考虑的因素。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实际上隐含着一个假设:城市产权的单一的,城市政府可以按照效率最高的原则,任意设计城市。我们所要知道,只是“什么事效率最高”的设计。但在存量规划里,我们必须面对大量既有产权所有人。我们需要知道,如何将资源从低效率的所有人,转移到高效率的所有人。

最优的工程设计要解决建造成本问题。同样,最优的产权问题也要解决产权转移带来的交易成本问题。制度设计的目标,就是减少交易的成本。产权自然就会成为存量规划的核心问题。城市规划理论原点,也必须随之平移到新的原点。

显然,工程学无法为存量规划提供可用的理论工具。最接近存量规划提出的问题的学科,一个是社会学,一个是经济学。社会学在城市规划中有着长久的历史。事实上,Ebenezer Howard的《明日的田园城市》、Jane Jacobs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以及Manuel Castells、David Harvey的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与社会学理论。

但我个人,更倾向于从经济学中寻找回答存量规划问题的理论工具。相比基于学者互不相关独立论述的社会学,经济学更接近可以进行规范分析的构造性学科。不同的研究可以共享同一个理论框架和概念网络。用同样的语言高效率沟通。因而经济学可以将社会学的很多内容纳入其中,而社会学则很难兼容经济学。更主要的是,城市规划的消费者,对于城市规划的经济效果比社会效果更加关心。

1/512345>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