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主题解读 > 正文

学术对话十四:责任规划师·路在何方

2019-10-20 11:06 来源:中国城规划网

对话城市更新与社会治理探索思考责任规划师未来之路

在城市更新时代,提升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已成为规划工作的导向与重点。为更好地传播规划理念,加强规划公众参与,保障规划实施,全国诸多省市近年来积极探索促进规划师走入街道、社区、乡镇村,以专业知识助力基层建设的工作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

上海市自2008年起以徐汇区为先导,结合风貌区开展试点,采取1+2模式(1位导师+2位规划师),促进精细化管理,提高环境品质。之后杨浦、静安、浦东、嘉定等区纷纷跟进,结合“15分钟生活圈”等开展工作。2017年在全市16个区推行地区规划师。

广东省2014年起即由各个协会发起志愿者下乡活动,成立了“乡村志愿者委员会”,总计2000多名规划师参与;2018年开展“大师小筑”活动,由省内大师率领,针对小型公共设施和微空间开展设计实施。

成都市在2017年成立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制定了包括社区规划师在内的工作机制。如试点区成华区已经建立起自下而上的项目征集机制和监督评价机制。

此外,在武汉、南京等地,以专业规划师、建筑师扎根基层、助力实施、推动公众参与的工作模式广泛试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北京市自2007年即开展了规划公众参与及责任规划师工作的探索,北京市规划院及清华、北工大等高校多年来在老城历史街区、老旧小区、工矿厂区、传统村落等区域开展了多个工作试点,常年扎根陪伴,搭建汇聚社会力量的工作平台,宣传规划、促进实施。经过十年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

2019年5月10日北京出台了《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面推行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城市。

《办法》公布以来,各区积极响应,截止目前全市333个街乡镇中,已有七个区签约了173名责任规划师,覆盖了148个街镇乡和片区(未含乡村责任规划师),并结合各区特点开启了多种工作模式,如:海淀区采取了“1+1+N”模式(1名专职+1个高校辅助团队+N个项目团队),朝阳区采取了“大数据支撑+国际化团队”模式。

为了更好地促进该项工作,北京市规划与自然资源管理委员会成立了“责任规划师工作专班”,北京城市规划学会成立了“街区治理与责任规划师工作专委会”。目前,工作已经开展了150多天,期间,工作专班与专委会以授课、参观、工作坊等形式对规划师们进行了理论、技能等培训,并通过工作现状调研,发现了现阶段的诸多不足,如规划师的“责”“权”“利”标尺尚不清晰,工作职能、机制流程、考核标准有待深化完善等。理论建设的不完善与制度设计的不成熟,为规划师跨界思考、探索实践造成了掣肘与遗憾,间接影响了相关实践的可持续性。

为促进责任规划师理论与实践工作的交流,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特开辟“责任规划师路在何方”主题学术对话,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施卫良院长担任学术主席,北京城市规划学会街区治理与责任规划师工作专委会主任冯斐菲女士担任学术召集人,邀请来自上海、成都、武汉、南京等多地专家齐聚一堂,分享对于新时代责任规划师工作的经验与见解。

受邀参与本场学术对话的专家有:

沈体雁  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成都市民政局机关党委书记,市社工协会会长,江维书记;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童明教授;

北京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委员会朝阳分局,李晋局长;

南京互助社区发展中心理事长,吴楠老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所历史街区学部高级城市规划师,钱川主任;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郭炎副教授;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所高级工程师,赵幸女士。

各位专家将结合自身经验与思考,围绕责任规划师实践与制度设计过程中的成果与难点,一同探讨责任规划师制度发展道路的“当下”与“远方”。对话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议题展开:

1. 责任:责任规划师扎根基层的根本职能是什么?

2. 门槛:责任规划师(团队)应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

3. 权力:责任规划师对接街道、发挥作用的机制是否健全?需要补充哪些环节?

4. 回报:为提升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可持续性,需要为任职团队提供怎样的支撑与回报?

责任规划师制度是在城市更新背景下,以专业力量扎根基层的方式支持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代规划工作者共同面临的责任与挑战。在此,诚邀各位专业同仁以及对责任规划师实践感兴趣的各界人士莅临会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碰撞出更多精彩火花!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