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主题解读 > 正文

学术对话十五:“积极老龄化”的规划应对

2019-10-18 23:41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所谓积极老龄化,是指老年人为提高老年生活质量,按照自己的需要、意愿和能力,仍可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文化和公共事务,并且得到充分的社会保护。我国正在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养老服务业,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积极老龄化已经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要议题。

中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使我们必须思考和回答几个问题:我们是否真正了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增长和对家庭及个人发展的巨大影响?城市环境、服务设施和社区治理应该做出那些改进以适应上述影响?我们需要哪些资源来应对人口老龄化,而这些资源将如何获得?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积极老龄化的发展理念,认为政策制定者应从生命历程的视角理解老龄化、关注健康,而这必须得到各层次政策和行动的支持。

本场对话的主席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于一凡,邀请的嘉宾有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唐凯;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任远;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院教授原新;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桑东升;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国土空间规划院院长李慧;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胡惠琴;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副局长屈军;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施海涛。邀请专家的研究方向覆盖人口、规划、建筑、及公共政策等各个领域,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提前剧透一下此次学术对话的一些精彩内容:

任远教授将从观念角度探讨积极老龄化的规划应对,积极老龄化要重视观念上的应对。积极老龄化强调的是要增强老年人口的活跃性,支持老年人口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和公共生活。因此,要避免老年人口对公共事务的脱离,也要避免社会对老年人口的排斥。积极老龄化是老年人口增强与周边社区、社团、社会组织,以及社会环境、信息网络、城市和整个世界的紧密联系,老年人口仍然需要紧密地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进程,从而构建自身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只有具备积极老龄化的观念,才能引起积极老龄化的行动。需要从观念上对老龄化有正确的态度,一个充满生机的积极老龄化过程和老龄社会才能被建设起来。

原新教授将聚焦老龄化人口规模,认为人口老龄化大势已定,老龄社会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重要国情和人口基础。城镇化持续推进是包括老年人口在内的总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化交织、低生育率水平和长寿叠加,正在加速城市的老龄化速度,加深城市的老龄化程度。积极老龄化战略在城市规划领域的核心价值就是“适老化”。广义理解适老化,一是城市发展的软环境与老龄社会相适应,如城市发展的决策、制度安排、规划、项目等要充分体现老龄社会的需求;二是城市的硬环境,如宜居城市建设、新小区建设、老旧小区改造、智慧城市建设要充分体现年龄友好理念。

养老的认知维度不断拓展,研究视角持续刷新,理论内涵日渐丰厚,胡慧琴教授将从近年来受到高度关注的适老环境构建方面展开讨论。WHO1996年提出积极老龄化的政策性框架:保障、健康、参与,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保障--通用无障碍发展。我们的建成环境应该是包容性、普惠性的。社会老年人增多,意味着知性和身体需要某种支援,无障碍设计不是目标,而是出发点。

健康--建成环境的空间干预。当前,全世界都在谈平等,改善由贫困、不公等社会问题造成的负面物理环境因素,进行积极的空间导控,从空间设计层面回应公共健康,把街区的建成环境作为城市干预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视点。

参与--代际交流环境的构筑。老年人增多,年轻人减少,使得自立支援成为基本概念。从健康时就面对自己的老年期构筑维系网络,多代交流互相熟知,社区居民互相关心,提高“社区力”,建设互助共生型地域设施是非常必要的。

适老环境的构建与城市养老服务是相辅相成的,李慧院长将分享她在城市养老服务模式方面的探索经验。在老龄人口不断增长的未来,当人类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去观察河水的流动时,也许才会真正体会到:城市的真正生命,不是表面的浮华和繁盛,而是内在的相互合作与帮助。单向度的人和单向度的城市都将崩塌,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工匠,多元的城市拼图将散发出无穷的生机。李慧院长及其团队致力于打造生态循环理念下的城乡、社区,构筑适老、宜居的空间,实现从山水到客厅的互助开放空间,积极老龄化,发挥每一位老人的志愿者精神: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从而构建最基础的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

桑东升主任则将从政策方面讨论如何提升养老服务。各地养老服务应以基本公共养老服务为核心,以推动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完善政策、突出重点、聚焦难点、补齐短板,优化、弥补养老服务设施相关规划的不足,促进养老设施的服务供给能力大幅提升。一是要优化调整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促进养老服务设空间落地;二是要抓好扶持政策落地落实,培育老龄产业新的增长点,支持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建设实施运行;三是要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养老领域的应用,构建安全、便捷的智能化养老基础设施体系。

想要了解更详细内容,聆听更多专家的发言,请于10月21日学术会议厅现场参与。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