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在扩内需中的作用?为什么要将城乡、区域发展单列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两项重点任务?如何提升新型城镇化的质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把握哪些关键? [详细]
什么是绿色规划与城市设计?现阶段推动这两项工作有什么意义?为此,广东建设报专访省住建厅总规划师李永洁,李永洁向记者描绘了广东绿色规划与城市设计创新理念的愿景,并对城市规划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2016-04-07 09:47
袁昕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时代大背景的变化必将带动结构转型。面对城市建设“新常态”,未来城市的发展将走向何方?规划设计机构又将如何应对新挑战?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独到看法与见...
2016-03-31 09:09
仇保兴指出,时隔37年,此次会议的召开,体现了中央层面对城市工作思路的重大转变。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的建设从属于经济建设,背后的逻辑就是先生产后生活,在计划经济时代,城市的人居环境建设往往比较滞后。不少三线城市的发展都是围绕一个大工厂、大矿山发展起来的,先有大型国有企业,然后才有城市。而这次城市工作会议非常明确,明确提出“一尊重五统筹”的方针,阐明城市是百姓的生活空间,在强调经济竞争力之外,城市的本质是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2016-03-09 14:10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城镇化问题。国务院近日亮出四项举措,将在今年加大力度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求更大程度地释放内需潜力。这三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未来人口大量涌入的超大城市该如...
2016-02-18 14:43
城市交通的现代化既是城市现代化的支撑条件,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进入21世纪,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被称为是“城市的世纪”。城市交通将扮演何等角色,发挥什么作用呢?
2016-02-17 14:29
在严格限制调控小汽车发展的同时,根据政府的财力和政策的导向来逐步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这个过程显然要比西欧城市走过的路困难许多!中国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幸运的是中国政府是强有力的政府,中国各级政府领导应当更多地向香港、新加坡政府学习。
2016-02-17 14:10
城市交通面临的诸多问题,已经不能简单地用纯交通的观点去看待。无论是交通资源优化配置、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顶层设计,还是破解城市交通拥堵、大气交通污染、停车难等现实问题,都涉及到城市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理性辨识城市与交通互动发展的内在和外在关系,尊重城市交通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于我国城市发展的现实问题,走科学规划、理性建设、智慧管理之路,对新时期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016-02-04 17:10
山地城乡规划建设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区域。然而,山地城市因其所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导致其规划建设较之平原城市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更尖锐的矛盾。
2016-02-04 17:02
在规划转型下的大背景下,规划的龙头作用正在被平台作用所替代。一方面,它是利益协调与统筹的平台;另一方面,它也是社会资源与动力汇集的平台。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下,平台技术与平台思维为我们带来了共享经济的新模式,促进了互动与共享的生产生活方式。
2016-02-04 16:53
工业化与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两大主旋律。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由传统农业为主的低效率产业体系转化为以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高效率产业体系的过程,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产业效率是贯穿始终的评价指标。
2016-02-04 16:44
我国城市将转向“内生型”发展,由关注高度集聚的生产空间逐步转向适度规模的宜居空间,城市发展导向将是“宜居、宜业、便捷、舒适”,规划行业需要以低碳生态的城市规划观呼应城市空间转型发展。
2016-02-04 16:38
城市设计控制往往会采用规定性和绩效性导则相结合的方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控制元素。但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尽可能多地采用绩效性的设计导则,确保达到设计控制目标但不限制具体手段,除非地区特征(如历史保护地区的文脉特征)表明采取规定性的设计导则是必要的、合理的和可行的。
2016-02-04 16:28
多元性是城市最为本质的特征,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所在。沃斯(LouisWorth)在关于城市性特征的经典论述中,提出了构成城市性的基本特征是人口规模、密度和异质性。规模和密度是现象性的,而异质性才是本质,尽管这三者之间存在...
2016-02-04 15:57
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比起地面构筑物的建设更为困难和复杂。这是因为基础设施具有系统性强、隐蔽性强和综合性强的特点,而且投资大、见效慢。因此,规划建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规律性的问题。
2016-02-01 16:46
开发区作为一种产业空间,其发展必须主动适应市场规律、经济规律的变化。在新型城镇化阶段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在尊重规律基础上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是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依靠外资、依靠人口和土地红利支撑发展的传统开发区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需要谋求新的发展方式。
2016-02-01 15:18
20/27 | << | <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