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教育 会员出版 城建史/旧城保护与改造
作者简介

孙诗萌,1982年10月出生于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历史城市保护、地区建筑学。台湾大学访问学者(2015年/短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SPURS访问学者(2019-2020),英国诺丁汉大学访问学者(2015-2016)。著有《自然与道德:古代永州地区城市规划设计研究》(2019);合著/编有《中国城市规划史》(“十三五”教材/2020)、《天下·国典·家园:黄帝陵国家文化公园规划设计研究》(2020)、《地区建筑研究1》(2019)等论著;在《城市规划》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技奖优秀科技论文专项奖(求是)专业组一等奖”(2020)。

内容介绍

本书在中国地方城市规划体系与传统中考察清代台湾省城市,发现它们在中国城市规划史中的独特价值,探寻它们对地方城市规划传统的“守制”与“应变”。

台湾及澎湖列岛,自汉代已纳入全国行政体系,在元明已建立地方行政机构,在清代更是进行了大规模人居开发和城市建设,最终建置为清代中国第20个行省。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的二百余年间,台湾及澎湖列岛上陆续规划建设起16座府、州、县、厅城市。这些城市的选址规划完全由大陆渡台官员和技术人员主持,遵循当时地方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制度和理论方法。其中,台中省城是清代中国最后一座全新选址创建的省城,也是唯一一座按照“省城理想”而规划建设的城市。上述16座城市的规划建设,展现出清代边疆人居开发的真实历程,展现出地方城市规划建设的一般规制与方法,展现出省域城市体系的谋划与建构,也展现出延续两千年之地方城市规划传统在变革时代的传承与应变。

本书即以这16座城市及其构成的省域城市体系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它们在行政建置、选址定基、山水格局建构、空间要素配置、规划建设时序、体系布局与省城规划等方面的规律与特征。通过这16个案例,探查清代台湾省城市规划实践中对于地方城市规划传统的“守制”与“应变”,并由此反观这一深厚传统的最终面貌与本质特征。

目录

第1章 绪论:为何研究清代台湾城市规划 001

1.1 中国地方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台湾价值 002

1.2 两岸相关研究综述与比较 004

1.2.1 台湾学界相关研究 004

1. 研究历程 004

2. 主要议题 006

3. 研究特点 012

1.2.2 大陆学界相关研究 013

1. 研究历程 013

2. 建筑与城市规划领域的相关研究 014

3. 历史学领域的相关研究 014

4. 研究特点 015

1.2.3 比较与思考 016

1.3 研究内容与本书结构 017

1.3.1 研究内容 017

1.3.2 研究素材 017

1.3.3 本书结构 019

第2章 建置历程:行政区划与治城建置的三个阶段 021

2.1 前期(1683—1722 年):偏居中南,府城为先 022

2.1.1 初设府县,以固边圉 023

2.1.2 重心南偏,辖域仅半 025

2.1.3 府城独大,二县空虚 029

2.1.4 半线以北,屡议添兵 031

2.2 中期(1723—1874 年):滨海开拓,驭控山前 032

2.2.1 彰淡划界,北路充实 033

2.2.2 增置巡检,前沿开拓 034

2.2.3 噶玛兰设厅,后山初辟 036

2.2.4 人居发展,防汛延伸 038

2.3 后期(1875—1895 年):开山抚番,覆盖全台 048

2.3.1 恒春设县,变革开启 048

2.3.2 台北设府,内山置厅 052

2.3.3 台湾建省,居中而治 053

2.3.4 铺线修路,全台联贯 057

2.4 总体特征与影响因素 061

2.4.1 内乱外侵刺激 061

2.4.2 山川形势制约 063

2.4.3 族群治理需求 066

2.4.4 资源开发驱动 068

第3章 山水格局:从“山前模式”到“盆地模式”(上) 071

3.1 台湾地形与城市选址模式 072

3.2 “山前模式”典型城市选址与山水格局建构 074

3.2.1 诸罗县城:诸山罗列,踞中高坐 074

1. 归治前的山水形势认知 074

2. 县城规划与山水格局建构 075

3. 山水格局的实际地形核查 080

3.2.2 彰化县城:由武而文,百年建构 083

1. 设县以前,半线营汛 083

2. 县城规划的三个阶段 084

3. 山—城关系的三个阶段 089

4. 山水格局的实际地形核查 094

3.2.3 淡水厅城:官民共塑,格局渐成 097

1. 依托汉庄,创建竹城 097

2. 官民共画,增筑砖城 099

3. 地师参与,格局重塑 100

4. 山水格局的实际地形核查 105

3.2.4 噶玛兰厅城:地处适中,坐坎向离 107

1. 从“蛤仔难”到“噶玛兰” 107

2. 厅城选址与规划 108

3. 厅城山水格局及朝向之辩 110

4. 山水格局的实际地形核查 113

3.2.5 凤山县城:新旧反复,山水调适 115

1. 凤山旧城的选址规划建设 116

2. 创筑城垣与山水格局建构 117

3. 迁建新城与山水格局重塑 122

4. 城址变动之本质 125

3.2.6 “山前模式”城市选址规划的共性特征 127

第4章 山水格局:从“山前模式”到“盆地模式”(下) 131

4.1 “盆地模式”典型城市选址与山水格局建构 132

4.1.1 恒春县城:山势回环,全台收局 132

1. 恒春设县与县城选址 132

2. 地形勘察与山水格局建构 135

3. 因应山水的县城规划建设 138

4.1.2 埔里社厅城:四山环绕,自成一局 140

1. 设厅前的埔里盆地 141

2. 埔里设厅,相地选址 142

3. 因应山水的厅城规划建设 145

4.1.3 台北府城:众山环抱,蔚成大观 149

1. 发现盆地:从边缘到中心 149

2. 台北设府,相地选址 151

3. 规划调整,顺应山水 154

4.1.4 台中省城:山环水复,气象宏敞 157

1. 省城选址,盆地突现 157

2. 建省以前的人居发展和山水认知 160

3. 因应山水,择向筑城 162

4.1.5 “盆地模式”城市选址规划的共性特征 163

4.2 城市选址与山水格局建构略论 165

4.2.1 城市山水格局的内容与层次:“可见层次”与“可感层次” 165

1. 城市山水格局的“可见层次” 165

2. 城市山水格局的“可感层次” 166

4.2.2 城市山水格局的建构程序:“实质性建构”与“文本性建构” 168

1. “实质性建构”早于“文本性建构” 168

2. “实质性建构”同步于“文本性建构” 170

3. “实质性建构”而无“文本性建构” 171

4.2.3 城市山水格局的建构者及其理论:专业理论与人居常识 172

4.2.4 城市山水格局建构的目的与意义:实用与象征 173

第5章 要素时序:衙垣学庙,分别缓急 175

5.1 功能空间要素与研究方法 176

5.2 治署的规划建设情况及时序特点 177

5.2.1 设治后 1~5 年建署者为主流 179

5.2.2 设治同时建署者皆出于战略考量 180

5.2.3 治台初设府县建署迟滞 180

5.3 城垣的规划建设情况及时序特点 182

5.3.1 设治后 10 年以上筑城者近半 184

5.3.2 中、后期筑城较前期为迅 186

5.3.3 设治同时筑城者出于特殊安防需求 186

5.4 学宫的规划建设情况及时序特点 188

5.4.1 设治同年即建学者皆为初设府县 189

5.4.2 设治后 1~5 年建学者居多 191

5.4.3 设治后 10 年以上建学者各有原因 192

5.5 三坛一庙的规划建设情况及时序特点 194

5.5.1 城隍庙建置率高,时序与建署/筑城相关 194

5.5.2 社稷、山川二坛多同时建设 199

5.5.3 邑厉坛建设时间较灵活 200

5.6 四类要素之间的规划建设时序规律 201

5.6.1 治署优先:“听断无所,无以肃观瞻” 201

5.6.2 城垣当急:“卫国守民,存国体而壮观瞻” 203

5.6.3 学宫唯要:“化民成俗,莫先于学” 205

5.6.4 三坛一庙必备:“阳纲既立,阴律宜修” 206

5.7 功能空间要素配置与规划建设时序的阶段性特征 207

5.7.1 前、中期建置城市要素齐备率高,用时长,时序反常 207

5.7.2 后期建置城市要素齐备率低,用时短,时序常规 209

第6章 两座省城:古典规划传统之绝响 213

6.1 两座省城的规划建设历程 214

6.1.1 台北府城的规划建设历程 214

6.1.2 台中省城的规划建设历程 217

6.2 两座省城的选址规划理念与方法 222

6.2.1 择中而治,山水中央 222

6.2.2 城市规模,等级秩序 229

6.2.3 城垣形态,理想图示 230

6.2.4 山川立向,随形就势 234

6.2.5 配置完备,文教为先 236

6.2.6 官民共建,定章起造 238

6.3 两项规划的代表性与特殊性 239

6.3.1 同地域比较:对规划传统的“自觉”遵从 239

6.3.2 同时代比较:带有传统规划体系的“不自觉”烙印 240

6.3.3 中国城市规划传统中的典型案例 241

第7章 地方城市规划的“守制”与“应变” 243

7.1 中国城市规划史中的台湾价值 244

7.1.1 两千年地方城市规划传统的最后真容 244

7.1.2 省域城市体系规划的探索性实践 245

7.1.3 前现代中国最后一座全新选址规划的省城 246

7.1.4 边疆人居开发史上的典型案例 247

7.2 清代台湾实践对地方城市规划传统的“守制”与“应变” 248

7.2.1 因应山水之“守”与“变” 248

7.2.2 要素时序之“守”与“变” 251

7.2.3 省城规划之“守”与“变” 254

7.2.4 人居开发之“守”与“变” 256

参考文献 259

索引 269

后记 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