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会客厅 > 正文

范恒山:雄安要科学规划, 但不等于固化不变

2019-04-09 09:58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记者 闵杰

雄安新区的设立,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范恒山从2006年开始担任国家发改委地方经济司司长,后任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长期从事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亲历了近十余年来几乎所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出炉过程,主持制定了一系列重大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

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范恒山也有过长期深入的研究。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他从一位近距离政策制定者的角度,对如何建设雄安提出了建议。

“雄安新区要紧扣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核心”

中国新闻周刊:雄安新区主要承接北京的哪些非首都功能,如何理解这种承接?

范恒山:首先要明确,雄安新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新区,它的最重要的功能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而不是简单地圈一块土地来招商引资和发展产业,第一功能是疏解,如果脱离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去建雄安新区,就走错了方向。

所以一定要紧扣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核心。其次,疏解什么?根据有关文件和规划精神,我理解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有关产业,疏解这些产业并不意味着原有产业的照搬照移;二是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三是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第三,要特别强调的是,疏解并不意味着是在北京之外建一个仓库,简单把北京移出的这些东西往里面装。疏解的过程也是培育、发展、提升的过程,对产业疏解尤其是如此,无论什么产业在雄安落地都应体现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都应体现高新高端的特点。

同时,雄安新区的建设也是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过程,要把握发展需求、借鉴多方经验、坚持国际标准,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一个体现未来科技和人文发展最新成果、融合优秀传统和现代文明的现代化新城,我们可以叫它“未来之城”,或者说是代表未来城市发展方向的一个城市。

中国新闻周刊:从当前看,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更多疏解的是一些工业企业和物流、批发市场,“啃硬骨头”的力度还不够,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范恒山:疏解是一项系统过程,必须分步推进。

我理解,当前的疏解,一要考虑难易程度,应该由易到难;二要考虑当务之急,应该着力解决突出矛盾。这几年主要疏解的是一些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基地,就体现了这两个方面的要求。

这些专业市场和物流基地处于城市中心地带,带来的人流量车流量都比较大,是导致北京产生“城市病”的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对它们的疏解成为当务之急。另外比较而言,市场搬迁也相对容易,主要是要有承接的场地,并不涉及十分复杂的体制问题和利益关系。疏解会稳步向前推进。按照相关规划的要求,将一步步疏解一些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以及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企业总部、金融机构、事业单位等,对这些方面的疏解,难度会大一些,需要一定的时间,也需要创造必要的条件。

比如要建设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缩短雄安与北京的时间距离,让大家心理上感觉距离不远、实际运行也很快。还要在体制机制上做一些探索,对疏解到雄安新区的有关人员,保障其必要的利益、并给于相应的激励,如保留北京户口、给予更高一些的工资和补助。

另外,随着雄安新区建设的展开,要逐渐给转移人群提供更有利的居住生活条件,比如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条件,方便孩子上学、群众就医等等。在疏解方面,还需要把市场机制和行政推动有机结合起来。可以预见,作为“未来城市”,随着雄安新区建设的推进,对人们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大。不仅会对转移人群产生吸引力,还会吸引一些有志之士主动到雄安工作居住。

“在打基础阶段,宁可慢一点,也要好一点”

中国新闻周刊:雄安新区在体制创新方面要做些怎样的努力,雄安新区是否还承担着为国家新一轮深化改革探路的使命?

范恒山:伴随着雄安新区建设的是一系列改革,这不仅涉及顶层设计,也涉及各个领域的改革;不仅涉及领导组织体制,也涉及管理运行方式。从目标上看,雄安新区应该实行全新的体制机制;从过程上看,雄安新区应该是改革开放的高地。前面谈到有关雄安新区要体现的关键内容问题,打造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也应该是它的一个特质。

目前有关方面已专门就雄安新区的体制机制创新提出了意见,雄安新区应结合实际落实好。在我看来,有这样几个方面对雄安新区可能十分重要:一是,雄安新区要肩负起重大改革的创新试验任务,勇于在一些前沿问题和难点问题上先行探索,而国家也应该赋予雄安新区先行先试的改革权力和任务。二是,雄安作为典范城市,要在形成体制机制新范式上走在前列,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例如要围绕形成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促进和衡量高标准的指标体系、绩效体系等方面形成经验和范式,打造雄安标准,而雄安标准就是国家标准。三是,要把打造国际超一流的营商环境作为雄安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关键抓手。营商环境牵涉到各个方面,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必然是全面的、深刻的改革;营商环境也是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条件,改革应该为之下力使劲;推进营商环境的改革,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必然会联动推进。

无论是从雄安新区具有的地位看,还是所涉及的许多方面的具体改革内容看,雄安新区都自然而然地起着为国家新一轮深化改革探路的使命。当然,雄安新区的改革不能也不会替代其他地区的改革,其他地区也应该坚持改革的大方向,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抓住关键环节大胆创新,力争先行先试。

中国新闻周刊:雄安新区很快会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在建设中应该重点注意什么问题?

范恒山:我以为特别要把握这样几点:首先是坚持循序渐进。雄安新区的建设一定要有历史耐心。要抢抓机遇、只争朝夕,但不能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很多基础性工作要打扎实,不要简单被外部舆论所影响、更不能为追求当前政绩所捆绑,要树立“功成必然有我,但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理念。在打基础阶段,宁可慢一点,也要好一点。现在的慢,是为了以后的快,“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任何一个方面都要精心谋划后行动,即所谓“谋定而后动”。对于“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建设一定不能操之过急,要精心设计、严格论证、科学操作、水到渠成。一个脚步走偏了,今后付出的代价是不可逆的。

其次要坚持精益求精。每一个环节、方面和领域都要用最先进的理念来谋划、用最高的标准来衡量、用最优良的技术来支撑、用最有效的方式来推进。绝不可粗制滥造、敷衍对付。要把工匠精神与责任意识渗透到每一个具体项目的设计和操作中去,不仅使最后的成果是高精尖的,也要使建设的过程是完美无瑕的。

其三要与时俱进。雄安新区的建设一定要集汇人类之聪慧、世界之精华、时代之要求、发展之时尚和科技之精髓。但社会创造的这些智慧成果是在不断发展积累之中的。雄安新区的每一寸土地都要科学规划,并且要保障规划的严肃性。规划一经确认后必须严格执行,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但规划也要与时俱进,在经过必要程序的前提下,及时吸纳新的社会文明成果、及时调整明显不适当的既有设计。确保雄安新区的建设符合发展的要求。

其四要突出特色。这一点我在前面已经讲过,雄安新区要成为最好的,其前提必须是独特的。作为未来之城的雄安新区在城市风貌、空间格局、发展质量、体制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都要有自己的特色,既要融合国际国内最先进的内容,又要体现错位发展的要求和坚持从实际出发,从而使雄安新区建设在保持高标准先进性的同时体现独特性和差异性,让雄安新区成为“这一个”而不是“又一个”。

中国新闻周刊:雄安在建设中明确了不搞“土地财政”,探索新的城市开发模式。具体这种新的模式应该如何探索呢?

范恒山:雄安是发展潜力巨大的“未来之城”,在各个方面都会是典范和标杆。这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视界,也为创业者们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认识到这一点,就会主动把握这个机遇,总的来说,进入越早,今后所获得的机会会越多。

雄安的这种特点也会是吸引很多企业和个人到雄安投资创业的大前提,愿意到雄安投资的企业应该不会少。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结合其他体制创新,积极探索具有雄安特色的投融资模式。我个人的建议,还是应该把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结合起来,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建设资金。

在政府方面,可以通过发行专项建设债券、设立适宜基金筹集资金,也可以通过提供配套环境和“打包”服务促进投资者增加投资。在市场方面,除通过工程项目带投资外,还可以利用混合经济、股权激励、合作开发等方式,广泛推动国企、民企和其他主体集聚投资,大力度参与雄安新区建设。

在这个方面,我还是要强调一句,建设雄安新区是国家的重大战略,而雄安新区又是各方面都处于高点的“未来之城”,发展的空间和盈利空间都很大,有国家战略背书和品质标准支撑,进入雄安绝不会让投资者失望,进入的越早,所得到的发展空间越大。聪明的企业和投资人,应该有长远眼光,及早行动,不要观望。(实习生王伊妮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首发于总第894期《中国新闻周刊》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