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低碳生态城”遍地开花严防陷入误区

2014-08-11 10:43 来源:《经济参考报》

“技术本位”和“逆城市化”误区

不过也有消费者担心,“低碳生态”会不会增加自己的支出呢?专家认为,由于绿色技术应用规模和水平的提升,其应用成本也相应降低,从长期来看还会降低城市社区、单体建筑的运行成本。但要防止“技术本位”的误区,片面以“高科技、高代价、高指标”来追求零排放。

“技术本位”的典型代表是阿联酋在首都阿布扎比郊区兴建的马斯达尔生态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说,马斯达尔生态城规划设计供5万人口居住,投资则高达220亿美元,“高昂投资,高技术创新,使其难以推广复制。”

仇保兴认为,“技术本位”模式的误区在于为了新技术的集成使用而设计城市,而不是为了“人的生活更美好”。其昂贵的建造维护费用,往往使项目难以进行;或需要长期的研究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忽略了城市改造的渐进性及居民的自主创新能力,最终成为“低碳的居住机器”。

而另一种“逆城市化”的误区认为,城市代表着高碳和问题,而不是解决之道。位于辽宁省本溪市的黄柏峪村是“逆城市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这个号称可持续发展示范村的村落,面临着大量新修的“低碳”住宅无人愿意居住的尴尬。

黄柏峪村的低碳示范项目与当地建筑文化、居住习俗脱节,忽视了本地化的低碳材料和传统智慧,因而对这种外部植入的低碳“新子系统”,当地人表现出不理解不支持。

仇保兴说,“逆城市化”模式错误地认为市场机制能自发促进城市进化到低碳发展阶段,提倡倒退到农耕社会生活方式,远离现代城市文明,是被动适应而难以持续的。

走“成本适当、可持续、自进化”之路

究竟怎样的低碳生态城才是符合我国绿色城镇化实际的呢?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主任王有为说,要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应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低碳生态城的良性模式应该是建造成本适当,自身可持续,可推广复制,并可自进化改进的。”仇保兴认为,低碳生态城要采用合适的技术为主,而不是昂贵的高技术。要尊重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普通居民的利益,有创造力的规划管理过程,具有持续减碳的自进化能力。

“老百姓过好日子与使用绿色产品是不矛盾的。”刘世锦说,要倡导人们绿色出行,关键是公共交通服务要跟上。在北京,一些购置了汽车的人,现在日常上下班已经不开车了,而是乘坐地铁。城市的低碳公共产品供给增加了,老百姓选择面就宽了,这样的节能环保会受欢迎的。

这方面一些国际经验值得借鉴。“在瑞士,为了减少交通流量,低速交通会优先于机动车交通,城市中大量使用公共轨道系统,以减少机动车的使用。”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副主席尼科尔·慧兹·施耐德说。

专家为我们大致描绘了一下理想的低碳生态城,既有紧凑、混合的城市空间,也有宽敞的田园。拥有绿色交通设计,路网密度增加,而街区边界缩短,适合步行、骑自行车这样的低碳出行方式。水资源方面大规模应用灰色水、黑色水分离技术,洗澡水等经过处理成为中水,又可以利用来冲马桶,可以提高节水率35%。大规模运用太阳能技术和地源热泵技术,建筑能效大大提升。

不可否认的是,虽然一些低碳生态城的实践取得了积极进展,我国绿色城镇化整体上仍处“初绿”阶段。以建筑能效提升为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巡视员武涌说,新的路线图指向由节能向绿色转变、单体建筑向绿色生态城区转变、建筑的浅绿向深绿转变。

可以说,“成本适当、可持续、自进化”,由浅绿入深绿的发展模式,也为房地产业绿色转身指明了方向。

2/2<12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