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城市规划“瘦身健体”须正视的问题

2014-08-07 15:32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董沛

改变“大而全”的发展观念,分解城市功能定位;正视城市规划“瘦身”背后的利益纠葛;“瘦身”与“健体”并重。

据8月5日《新京报》报道,北京市政府已正式向国务院报送了修改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要求,总体规划的修改要突出“瘦身健体”,下决心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把城市开发强度降下来,把“摊大饼”式的发展遏制住。

自上世纪50年代,北京第一个城市规划方案开始执行,北京的城市功能沿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工业等多中心齐头并进的方向发展。进入上世纪90年代,尤其是本世纪后,北京的城市发展进入了新的高速膨胀阶段,代表着城市扩张的环路,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三环,扩张到六环,只用了短短十几年时间。

城市扩张的同时,是人口的高速增长。据2013年由中国社科院等单位专家组成的课题组完成的《京津冀发展报告(2013)——承载力测度与对策》,北京市2011年常住人口达2018.6万人,人口密度由1999年的766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011年的1230人/平方公里,已经超出了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客观来看,这一人口密度的数据与国内外其他城市相比,并不是特别突出。有数据表明:上海为3754人/平方公里、深圳为6554人/平方公里、美国纽约为6873人/平方公里。但北京居民实际生活感受却是:大面积堵车、高峰期地铁人满为患、孩子入学难……“大城市病”的问题出在哪里?

如果不考虑统计口径,比如可能有很多流动人口游离于统计数据之外的问题,城市规划和公共管理的相对滞后,应是北京患上“大城市病”的重要原因。在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北京这样的城市的就业机会和个人发展的空间更为广阔,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口进入。必须承认,人口的流动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应对中心城市的人口流动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与人口的快速增加相对应,北京核心区域的城市功能定位在近二十年来并没有显著变化,除了在缓解城市污染的背景下,进行了首钢等大型工业企业的外迁外,政治、文化、教育等多中心功能定位并没有实质改变,部分核心区域的城市功能甚至还在不断增加和强化。每个工作日的早上,人口如潮水般向城市中心流动;下班时,则如退潮般反方向流动,北京周边形成多个仅满足居住功能的“睡城”,而市区道路交通压力极大。

此外,能否提供与城市人口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产品,是衡量城市是否健康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必须看到,北京等特大城市人口的高速增长与城市公共资源的不足,产生了较为尖锐矛盾。比如,由于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导致很多家长和孩子不得不加入潮汐人群,赶往传统城市核心区接受教育,而部分新增城市人口甚至因孩子教育问题,放弃在北京发展的机会。近年来,北京在地铁等城市公共交通方面的快速发展,则是增加公共产品供应的一个表现。

如上所述,类似于北京这样的特大型城市,提出总体规划修改要“瘦身健体”,需要正视以下问题。

其一,改变“大而全”的发展观念,分解城市功能定位,在周边区域、城市共同参与的前提下,释放传统核心区域的城市功能,期待未来能够使更多的人就近就业。

其二,正视城市规划“瘦身”背后的利益纠葛。多年的发展,使多种资源在传统核心区域高度集中,而一旦分解其部分功能,必然会对相应群体的利益带来冲击和影响,需要合理运用市场的、行政的手段,平稳推进。

其三,“瘦身”与“健体”并重。在城市“瘦身”的同时,要结合新规划,加大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尤其是新的城市功能区公共产品的供给。只有这样,城市“瘦身”才有现实的基础。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