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政策解读 > 正文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现新型城镇化

2014-08-04 13:31 来源:《南方日报》

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种社会垂直流动机制

有恒产者有恒心,核心是生存权利与发展权利,这是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可持续的基础

□刘金山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并部署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政策,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个社会具备了阶层之间的垂直流动机制就有活力

如何从二元结构转变为一元结构,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环节。其间,人的“二元结构”转变为“一元结构”至关重要。可见,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当前及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问题之一。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前提在于认清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实质是什么。

一个经济社会是否具有活力,关键在于其资源是否具备可流动性。动,则充满活力;滞,则一潭死水。流动本身就是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资源的流动,不仅包括物质流和资金流,更包括人口的流动。更为重要的是,人口流动是理性预期与理性选择的结果,是经济活动变化的最为直接的反映。

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其背景是城乡发展鸿沟,其目标是城乡发展一体化,其过程是一种社会垂直流动机制。一个社会具备了阶层之间的垂直流动机制,社会底层就有了希望,就有了活力,就有了社会发展的纠错机制,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资源“错配”现象。

实现有恒产者有恒心是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

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要真正成为一种社会垂直流动机制,需要使市民化后的人感到:有恒产者有恒心。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转移人口(俗称农民工)与城市的关系是“汹涌而来,澎湃而去”。这是一种“无恒产者无恒心”的状态。城市建设者、产品制造者、服务提供者却与城市文明处于隔离的状态,无法享受现代文明发展成果。在此状态下,农民工的就业决策将因时因地而充满不确定性,谋生成为首要目标,发展成为奢谈,向上流动更是一个小概率事件。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其经典名著《改造传统农业》中指出,认为农民认识狭隘是误解,农民是理性的。春江水暖鸭先知。农民工会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5/7<1234567>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