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城市机遇:二线争霸赛

2016-12-22 14:36 来源:思客 作者:过蝈

中国的城市化,已经从“就地城镇化”转向了以北上广深为核心的“大城市化”时代。三四线城市的崛起,并非依托“就地城镇化”的理想,而恰恰来自于中国目前“大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中国城市化的内在逻辑开始发生了转变中国城市化的内在逻辑开始发生了转变

二线,不止于宜居

2016年12月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6)》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蓝皮书指出,二线发达城市包括经济发达的强省省会和计划单列市的8个城市,生活压力感在经济压力和家庭人际压力上均低于整体平均水平,也远远低于一线城市和三线城市,从生活压力感角度考虑,或许可以称之为宜居城市。

这些年二线城市争霸赛层出不穷,更有强二线、新一线、1.5线城市等新概念崛起。今年楼市上涨,合肥、郑州、深圳、南京、上海均为过去一年涨价最多的。在本轮楼市牛中,二线城市更为获益。

而离上海最近的两个三四线城市,昆山和嘉兴,在今年也都出现了量价齐升的局面。因为新上海人的溢出效应和投资需求,直接拉动了房价上涨。

城市化内在逻辑开始转变

中国的城市化,已经从“就地城镇化”转向了以北上广深为核心的“大城市化”时代。

告别“就地城镇化”

“就地城镇化”源自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于1938年写的《江村经济》一书里描述的江苏吴江:“东临上海,西濒太湖,南近杭州,北依苏州”自古富庶的小城镇。自1978年中国城市化进程重启以来,小城镇和乡镇企业战略一直备受政府和社会青睐,几乎几度成为国家战略。

“就地城镇化”的理想,是宁静、悠闲、空气清新、慢节奏的小城生活。这些城市理想,昆山、嘉兴都很符合。但这只是当代中国城市化之下硕果仅存的案例。因为它们依托的是大上海,本身就在100公里左右的都市通勤圈内。更有城际高铁、地铁的无缝对接,接下来更是社保、医疗等系列配套政策的融合对接。

这两个三四线城市的崛起,并非依托“就地城镇化”的理想,而恰恰来自于中国目前“大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中国大城市化进程

大城市化是一个通勤圈概念,以北上广深为核心的大城市通过建设近郊、远郊地区,通勤半径逐渐延伸到20至50公里。在日本,达到100公里。相当于上海到杭州的距离。大城市的半径受高铁、公路建设水平左右,扩张也并非单纯的同心圆扩张,而是沿主要交通干道呈放射型延伸,在放射线上分裂出许多卫星城市。就像现在上海对昆山花桥的辐射。就是大城市化的最佳案例。

在“就地城镇化”的阶段里,是大量村变镇,镇变区,区变三四线小城市;但在“大城市化”阶段下,则是三四线城市人口集中向一线、强二线城市涌入——“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小城市一间房”。

伴随中国经济转型,向工业要就业的时代已逐渐远去,开始迈向向服务业要就业的时代。而一线、强二线城市,资本、信息聚集程度密集,服务市场需求量大,不论高端、低端各类服务业都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不管什么业,有钱赚的城市就是好城市。

而中国的大城市化进程,尚在起步:

QQ截图20161216094412

2010北京与东京大都市去、纽约大都市区各项数据一览

以美国、日本作为参照。北京无论在人口规模还是在经济密度上都远远落后于东京、纽约。大东京在仅占全日本4%的面积里聚集了25%的人口,2010年度东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7.2万亿元,高出全国平均值67.4%。人口决定城市,因为人口聚集先于财富聚集,人口密度越高的地方,经济密度也越高,甚至高于人口密度。

区域经济学中有句名言:“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在地区差距和区域平衡发展时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总量的差距,一个是人均的差距。在中国大城市化的进程下,会越来越追求人均意义上的增长和平衡,而不是总量规模上的差距缩小。在这场世纪人口大迁徙中,中西部地区经济规模低,但伴随人口流出,分母缩小,所以人均GDP也会提高,并且广大中西部都是资源密集型城市,提高经济效率有利于产出;而一线城市流入更多人口,再次扩大规模总量,即使人口众多但由于分子大,人均GDP也会很高。“共同富裕的小康社会”不是每个城市都有一样大的GDP总量,而是有差不多的人均GDP。

四个一线怎么够?

美国2亿人口,拥有纽约、芝加哥、洛杉矶、旧金山、波士顿等几大核心一线城市。中国14亿人口,怎么可能就只有4个一线城市?按照上海3000万的人口规划来看,即便四个一线城市人口一般多,也只能容纳1.2亿人口,不到全国总人口的10%。远低于同为东亚国家的日本25%的大城市聚集度。

在北上广深人口严格控制的前提下,一线城市的数量扩容大势所趋。

现在有不少文章指出,广州作为一线已逐渐没落,不久将会被杭州取代。但中国的人口规模,不会轻易的让一座大城衰落,而是会让更多耀眼有特色的城市崛起,各有千秋互相补充。

在中国未来的一线版图上,既会有总量庞大的北上广深;也会有新经济转型成功、环境享誉国际的苏杭天堂;更会有伴随一带一路成长腾飞的贸易型城市。

在国际分工协作的大市场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已是城市群竞争、城市之间的竞争。城市,甚至可以超越国界。就像让人心怀激荡的伊斯坦布尔,在苏菲亚大教堂、蓝色清真寺、苏丹王宫面前,欧美的休闲中产、东亚的旅行者、还有大量穆斯林,像无比鲜艳的拼图整合出了这个魅力无穷的城市。尽管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都已灰飞烟灭,但现在的伊斯坦布尔——曾经的君士坦丁堡依旧是欧亚商贸和文化交流的中心。伊斯坦布尔的影响半径早已超越了此前帝国的疆域,尽管土耳其的首都是安卡拉——但城市的光辉足可以超越时光,成为全球化的深刻存在。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