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我们需要怎样的城市

2016-11-29 11:42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陈伟

在天津、重媒体列举了一系列的数据,从交通便利程度、科技企业聚集度到金融贸易量乃至持续稳定的庆、杭州等城市雄心勃勃地冲击一线城市的锦标之时,针对杭州即将取代广州的说法,南方的房价,来说明广州仍然处在发展的前列,其他的城市想要取代广州的位势或许还有待时日,通常来说,这些数据是衡量一个城市竞争力的标尺,也是舆论的聚焦。

这种对比当下是个时髦的话题,但这种争议在当前的发展理念下似乎已经过时,如何定义一个城市的竞争力?“一线、二线城市”的标签是一个城市的荣光还是意味着更大的责任?这应该是更应思索的问题。

回顾历史,区域、城市之争在中国从未停息,当年的“万亿GDP俱乐部”让各地跃跃欲试,很多省市以挤进这个俱乐部为荣,年度的排名成了地方主官政绩的体现甚至是各界茶余饭后的谈资,此后随着“唯GDP论”的式微,此争夺渐渐偃旗息鼓,至近年来被“以线划市”的流行排行所取代,成为GDP至上论的又一翻版,不同的是,加了更多考究的数据以支持各自的判定,诸如上述的列举。

将城市以线划分,官方并没有给出明确的依据,但各地却总是乐此不疲,舆论的推波助澜也使这条“线”把风格各异、发展路径不同的城市分成了三六九等。一线城市似乎有了傲视其他城市的资本,部分居民甚至产生了虚妄的优越感,二线城市都在觊觎一线城市的位置,三四线城市则在奋力直追,冀望更进一级,各线城市之间优劣对比的论战在网络上此起彼伏,归根结底,这仍然是经济发展的数据之争。

我们认为,经济发展的各项排名固然重要,但终归是总量而非结构,终归是宏观而非微观,我们更要梳理数据背后的机理和触摸其蕴含的温度。

城市的基础建设提升并不在于多建了几十条公路,几线地铁,几个机场。具有合理的整体“顶层设计”,放眼百年的城市发展格局才是正解。毕竟谁也不愿生活在一个整日今建明拆、大兴土木的城市;大型企业的聚集度高确实能提升一座城市的实力,但富有竞争力的小企业扎堆也未必就是坏事,其创造性的活力往往让城市持久弥新;金融机构集中、产业附加值高固然能反映一个城市的金融便利程度,但即使如北京这样金融机构总部齐聚的城市,其金融服务也非全国最佳,这并非孤例;一个城市的房价当应与城市的常住居民收入水平相匹配,如若相反,人才的留存和商业的发展自然会受到抑制,城市向上的空间何在?

现在,即使你是一位来自所谓五线城市的“小镇青年”,都会惊讶于家乡的剧烈变化,城市发展之快让人瞠目。但城市之间的同质化攀比竞争也让各自的特色逐渐消弭,他乡和故乡愈发相似,乡愁也正在被摧毁。但天津的厚重,杭州的灵秀,广州的市井自古以来俱是风景,这些都是经济数据难以刻画的,更是经济发展不应抹灭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之间为“上线、跨线”而进行的竞争颇为危险,很多有识之士此前对此也多有疾呼。

因此,经济发展数据的排名仅仅只是一个参照,依此而给城市划线排座次,显得刻板又愚蠢。从历史的维度看,城市发展的此消彼长永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多少昔日的明星城市衰落,就会有多少明星城市以新的姿态矗立。城市的地位本就没有阶层之分,划“线”太多,反成鸡肋。

一个城市不应因为拥有了某线城市的称谓而自喜,一个城市也不应因追上了某线城市而自喜,我们需要的是宜居的、幸福指数高、又保留其传统特色的城市,达到了这个目标,即使不在某线城市之列,又有何妨?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