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到“三个顺应”

2016-09-07 10:24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陈昌智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2013年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就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新型城镇化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突显了中央对新型城镇化的高度重视。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新”字做文章,要有新理念、新思路,以此引领规划、体制、机制创新。这种创新,不能随心所欲,也不能照搬照抄,需要真正做到“顺应规律、顺应时代、顺应民意”。

顺应规律,可以事半功倍;违反规律,就会得不偿失,甚至满盘皆输。回顾过去,我们在城镇化建设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人为抑制城镇化进程,严格限制作为最重要、最活跃的生产要素的人力资源向城镇集聚,导致了我国城镇化率长期低于经济发展水平,长期低于国外相同发达程度的国家;另一种倾向是人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大跃进”,过度追求城镇化的某些指标数量增长,忽视了城镇化的质量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选择,贵在因地制宜。只有充分把握好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推进的节奏和力度,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手抓城市化进程,一手抓新农村和城镇建设,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

顺应时代,因时制宜很关键。新型城镇化之路,不能简单横向套用某一国家、某一区域的模式,是因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性。虽然我们的城市处于工业时代,但农耕文明依然存在,未来以人工智能为特点的信息文明正扑面而来。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中,如何保护好过去的传统,安排好今天,设计好明天,至关重要。保护好传统,有益于我们了解、铭记历史。今天的农业早已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的生产模式,但农业的基础地位将长期存在,建设新型的“三农”,依然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一环。安排好今天,是指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用大智慧、大手笔,推进工业文明的升级和进步。建设更为高端、丰富、精致、智能、绿色的工业体系,同样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环节。设计好未来,是指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以更长远的眼光、更敏锐的嗅觉,更超前的理念,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勾画好未来发展的新蓝图。我们应更加努力学习、思考,牢牢把握互联网环境下的经济、社会新生态。

顺应民意,归根结底就是要为人民群众谋福祉。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为了政绩和荣耀,而是为了使命和担当。人民群众对新型城镇化的期待与诉求,主要集中在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和就业等基础民生问题。需要针对不同人群,根据不同需求制定相应政策,切实加以解决。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刚需”,新型城镇化建设,当以教育优先,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渴望。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推动青壮年的就业、创业,提供安居乐业的基础条件。老年人口更关注养老和医疗问题,要探索出一条医养融合的新路来,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作者系民建中央主席)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