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晚间10点多,正在武汉开会的南京市规划局局长叶斌突然接到了来自同事的一通电话,18个小时后,他出现在了规划局419会议室里。
这一次临时的会议气氛似乎有些凝重,在座有10余家媒体记者,南京市规划局相关分局、相关处室的领导,以及本次事件的当事人,亦或称当事方代表——孟祥远,南京林业大学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系主任、博士副教授。
在南京房地产业界可谓赫赫有名,孟祥远拥有多个微博、微信的“大V”。
12月16日晚间7点57分,他在微博中发布的有关于“南京两条城市道路将割裂南京林业大学校园”的呐喊引起了南林大师生的纷纷响应,也成为了今日,一场“政学对话”的“导火索”。
事件回顾:“14个字”引发上千人评论
“谁也没料到,短短几个字的提及,能够引起如此之大的风波。”一位网友如此评论。
这“短短几个字”实际上共有14个字,是近期南京市规划局公示的《南京市玄武大道(新庄高架—绕城公路段)两侧城市设计》中,针对两条城市道路有可能穿过南京林业大学的描述。
按照设计方案中所载明的,规划新增两条城市道路向北与玄武大道相接,向南与板仓街相连,直接穿越南京林业大学。
记者实地了解发现,西侧那条通往玄武大道的,正是南林大目前的校内主路,连接校园内最大的教学楼、图书馆、宿舍区,是学生看书自修必经之路;东侧那条往板仓街的,经过学生宿舍区、体育馆、老师家属区及教职员办公区。
孟祥远告诉记者,一旦这两条城市道路穿校而过,将把南林大分割成三个部分,并对师生日常的生活、工作造成极为严重的不良后果。
鉴于此,他以微博的方式呼吁修编规划,莫让“大学校园开膛破肚”,并要求与规划局“谈一谈”。
微博一经发布便收到了包括林大师生在内的社会各界的众多响应。截止到12月17日的上午10点左右,已有累计转发60余余次,评论2200余条。
此时正在武汉到南京高铁上的叶斌局长看到了这些数字,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与规划局宣传处处长彭俊商量之后,决定召开一场新闻发布会。
事件进程:从“公开征求”到“听取诉求”
12月17日下午4点20分左右,一干人等坐在了规划局419会议室内,除了局长叶斌外,宣传处处长彭俊、城中分局副局长邓芳岩以及玄武大道两侧城市设计的项目主创南京城理性人规划二室主任叶冬黎都悉数到场。
孟祥远准时到达,坐定之后仍不时的发着微博。他今天下午在微博中发起了一次关于“在南林大新建两条城市道路,你同意吗?”的投票。
截至记者发稿时为止,共有1639位网友参与投票,持反对意见的占93%,37位网友支持,认为“城市发展需要是第一位的,校园要让路”,另有4.7%的网友表示,“要兼顾大学和城建需要,寻找共赢之道”。
为了实现共赢,一面是政府官方机构,一方是学术机构代表,一场“政企对话”拉开帷幕。
市规划局强调,《南京市玄武大道(新庄高架—绕城公路段)两侧城市设计》是一份向公众征求意见的城市规划蓝本,并非项目的批前公示。
“所以,不会一经发布就立即展开实施。”邓芳岩再三强调,“根据市政府与南京林业大学多次会商,南京林业大学规划预留的道路在社会意见未达成一致前并不实施。”
孟祥远的观点也很鲜明,他认为,用两条马路割裂校园,既不能保证实现提升城市绿化和缓解交通的预期目标,又影响了校园安全和师生的正常生活,“希望规划部门听取我们的意见,寻找到更为合理的优化方案,做出正确的决策。”
作为决策方的代表,叶斌坦言,不论是对交通压力的缓解,还是在技术层面的保障,玄武大道两侧的城市设计都存在一定的难度。他们曾经制定了7套解决方案,但都涉及到多方的利害关系。
事件反思:影射规划听证会制度缺失
不过,他表态,对于穿越大学校园、大单位现有院区的规划道路,主要是规划预留、建设控制,在条件成熟时才会实施。经过论证也可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保持校园功能的完整性,满足道路的通达性要求。
在对话临近尾声时,这位“大V”在自己的微博中发布了一条结果:“在意见未达成一致之前,南林校园内不可能实施城市道路建设”,并“请大家放心”。
事件到此,也算告一段落,但事件背后,却有诸多值得思考。
正如当事方南京市规划局所反思的,虽然公示的出发点是征求意见,但在规划编制的组织上,综合性不够,在公示的方法上过于简单。
据记者了解,前不久,规划局对两年来规划编制的60项项目集中公开征求市民意见,玄武大道两侧城市设计是其中的一项。不过,除了通过媒体对此事进行宣传外,规划局并没有以召开听证会的形式公开征求意见。
然而,南京并非无此先例。2006年3月,匡芦新村居民、江苏省检察院及南京市规划局三方代表曾就江苏省检察院办案技术楼新规划举行听证会。
记者注意到,与城市道路穿南林大事件一样,省检察院办案技术楼新规划也是在经历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后,才有了“南京首个规划听证会”。
“关键问题是没有形成制度化、常态化。”沪上规划专家认为,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每一个重大规划都应该召开有利害关系方参与的听证会,以此来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化、民主化。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