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张庭伟:如何认识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的角色

2014-11-28 10:09 来源:新土地规划人

五 规划工作机制的创新

以上四个机制创新都与规划自身改革联接。大家都知道规划模式有问题,但一旦谈及,又总认为现有规划模式虽不尽如人意,却适合当前中国发展阶段,起码能有引导作用。但几十年来,几乎所有规划的城市都突破了规划年限的人口、土地规模、控制范围,而规划无语。

问题在哪里呢?也许体制是根源,但体制是由千万个规划师自己支撑的。我们需要问自己,传统规划模式到底顺应了城市发展需求,还是顺应了我们自身的思维定势?传统规划模式显然缺乏可证实性,必须改革。规划改革包括价值观层面和操作层面。

价值观改革是根本,中心是如何认识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的角色

规划只是人类追求更好生活的努力的一部分,但不是核心部分,而是一种添加剂。需要与其他部分协作才能作用。规划师越能够融合进追求更好生活的核心部分,如经济社会活动,越可能起到积极的添加作用。如果游离于社会经济活动以外,不理解经济社会活动的规划,规划就可能成为小圈子中人的自娱自乐而与城市发展脱节。

规划师应该关注大事

规划师是小众,入世规划是规划师安身立命的基础。涉及和大众的关系。“听百姓的话,做精英的事”,必须理解大众。又有自己定力而不为“风尚”所动。

价值观说起来空泛,但很多地方都能体现

例如大数据,有人说这是一个新时代,“智慧城市”应运而生。芝加哥是美国第一个所谓“大数据城市”,政府与企业(IBM公司为主,SOM参加)合作建立大数据平台,开放数据的加入,并鼓励社会各界免费利用。这里,大数据是建立政府、社会和企业协作的公平开放平台。

规划操作层面,建议改革目前全国一统的规划模式及规划指标

住建部应该深入到各个大区,帮助研究不同的发展模式,制定不同的规划指标。

规划师的工作应多元化而不仅在规划文本及图纸

在新机制下,一些规划师熟悉的工作应该减少,如空洞无物的区位分析,不切实际的空间形象效果图(往往是市民永远看不到的鸟瞰)。一些规划师不熟悉的工作可能增加。例如调查,分析城市发展动力的增量资产与存量资产;未来规划的重点是建成区的提升而不再是新区开发,总体规划不再着重最后的图纸文本,而是关注专题研究中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切改革的实际是利益重新分配。规划改革同样意味着规划行业可能面临利益问题的挑战。

但是由于公心、爱国之心,在此关键时刻,规划界只有继续创新,才能应对一切挑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袁晓辉的整理)

3/3<123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