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吴志强:理水治城——城市水智能规划

2024-12-25 09:07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12月14-15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苏州科技大学主办的第四届“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2024)”在苏州成功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吴志强作题为《理水治城:城市水智能规划》主旨报告。

640.png

吴志强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监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

1 城市是文明的标志,水是文明的支撑

城市化过程就是人类追求文明的过程,每一处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都离不开伟大的城水智慧。面对当代的城市治理问题,依然要坚持“治城必须理水,理水才能治城”。如今,中国城市水资源总量低值区主要位于我国的华北、西北以及东北南部地区,而城市人均水资源量低值区主要位于华北、西北以及南方局部地区。2020-2035年,中国800mm的降水线将持续北移。长期来看,我国水资源分布仍然呈现“南多北少、南沛北旱”特征,华北、东北地区仍存在大量“城渴区”、“产旱区”,已成为限制城市生活、生产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阻碍因素。因此,对于水网地区治理,不仅要以水定城,更要以水定人口、定产业。一方面,要限制高度“城渴区”的人口流入,在保障生活用水标准的基础上,引导节水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对于“产旱区”的城市要持续改进企业用水工艺,提升企业用水质效。同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细化研究各产业类型用水量,明确需要向外疏解的产业类别。

2 要治城,先理水

不同地区的城市呈现不同的城水关系,需要因地制宜进行城市“水”规划:

对于“水太多”城市,即城市或城市某一片区的水资源较为充足,甚至经常发生洪涝灾害。如武汉长江新城规划方案通过“5条生态廊道、12个龟背分水”设计,构建和谐的城水关系;北京副中心规划设计则借鉴了都江堰的治水方案,通过预警、分洪、蓄洪重点阶段工程设计,解决雨季洪涝问题。

对于“水太少”城市,即城市处于水资源低值区。如新疆铁门关地区规划提出水感受、水技术、水足迹三大战略,并进行城市地下长廊的建设。云南会泽地区规划通过外部水体引入与内部水网体系的重构来解决可用水资源少的问题。

对于“水不干净”城市,即城市水体污染严重。如浙江兰溪兰湖规划设计和绍兴柯桥滨水空间设计,通过先生态整治修复、后滨水空间设计,有效提升当地生态环境品质与空间活力。

3 水的治理需要三大智慧

首先,要注重道法自然。在理水治城的过程中,要主动向自然学习。在对蠡湖污染水体治理中,通过蠡湖水动力潮汐模拟,提出增设潮汐坝并根据太湖水位控制坝的开闭,解决蠡湖水系水动力缺乏问题,有效改善了水体的污染状况。

其次,要充分汇集人类智慧。以都江堰灾后重建项目为例,运用智能模拟平台进行风流、水流和日照等数据采集,实现风场、水流和地形要素的智能模拟,传承中华智慧的堰城脉络,创造永续和谐的人居范例。

最后,要积极探索数字智慧。借助现代前沿的大数据与可视化技术,能极大增强城市水智能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例如,蠡湖未来城规划通过对基地所有建筑视线通廊的模拟、观测,合理布局景观长廊,实现山、水、城、湖的共生共融。

4 结    语

城与水,城水相生,生生不息。在不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只有将理水与治城融为一体,才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真正使我们的文明得以延续与发扬。

*本文已经专家审阅

供稿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记录整理:王波,图文来源:周敏。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