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推进“全龄友好、全民友好”式城市更新

2024-12-09 16:26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导 读

“融”,这一字眼蕴含着无限的温暖与力量,已然成为新时代中国发展篇章中的重要一笔。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对福建、安徽、湖北的考察中,屡次强调“融”的重要性。透过前不久出版发行的《习近平关于自然资源工作论述摘编》一书,我们更能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融”的深切关注。

以“融”为关键词,如何更好理解新时代城与人、业、乡的关系?站在自然资源视角,我们如何推动城与乡、城与业、城与人更好相融?本期特邀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城市更新与治理分院院长潘芳从三个维度看新时代城之“融”。

微信截图_20241209163041.png

潘 芳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城市更新与治理分院院长

人与城,共生共融、生生不息。在城市与人类发展的长河中,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随着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5%、城镇化进程进入下半程,城市更新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人民城市理念指引下,更精准地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成为城市更新的时代使命。

与城市增量开发阶段相比,城市更新阶段的对象不再是“一张白纸”,公共利益保障的对象也不再是抽象的“人”,而是差异化的具体的“人”。这意味着城市更新目标将不仅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还将从满足总体人口的“泛化需求”转向精准满足不同人群的“分化需求”,打造更具包容性的城市,实现“全龄友好、全民友好”的人城融合。

从内涵外延上看,“全龄友好、全民友好”的城市更新,不是对各年龄层需求的简单叠加,而是从人的全生命周期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如何营造支持人成长与发展的复合空间及各类要素的集成。比如,在老旧小区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过程中,不仅细分为15分钟、10分钟、5分钟三种可达类型,还细分老人服务设施圈、儿童日常设施圈、上班族周末设施圈等多种活动场景,并且强调不同群体差异化的步行要求,以及利用有限空间推进养老托幼、文化休闲、便民服务等多功能的有序集成与空间复合化利用,实现全龄关怀与资源时空共享。

从社会治理上看,“全龄友好、全民友好”的城市更新,强调多元社会群体的参与权利和参与能力,注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良性互动。比如,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责任规划师积极配合街道组织广泛的公众参与,充分发挥社区各年龄段居民的主体作用,依托“党建引领”“小院议事厅”“小巷管家”“社区专员”等模式创新,打造政府、居民、物业、社会组织、责任规划师等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合作机制。

从规划建设方法上看,“全龄友好、全民友好”的城市更新,是不断探索城市资源供给与差异化需求精准匹配的新模式。比如,城市社区的改造更新更加注重代际混龄的分化诉求,通过大数据等新技术捕捉居民活动的行为特征,深度刻画不同年龄群体在社区消费、生活休闲、公共服务等活动情景中的需求画像,制定问题清单、需求清单、愿景清单,同时对物质空间、社会资本、在地文化等维度的社区资源资产进行全面评估,形成促进供需匹配的更新策略。

从顶层设计上看,“全龄友好、全民友好”的城市更新,既包括新旧空间的共生共融,也包括社会群体的共生共融,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需要形成政策合力、不断释放制度活力。比如,成都市将“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作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之一,重点突出“全龄共享·友善公益”的城市特色;长沙市发布《关于贯彻落实强省会战略的行动方案(2022—2026年)》,明确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实施全龄友好专项行动等。

事实上,以“全龄友好、全民友好”的城市更新模式推进城市高品质发展,不仅体现了人城融合过程中“人民城市”的导向,也是在所有人共享城市发展成果问题上推动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重要途径。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