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 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一在合肥召开,会议主题为“山地人居高质量发展”。专题会议由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分会主任委员,重庆大学赵万民教授主持,与会嘉宾、专家学者围绕山地城乡特征约束下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议题做了精彩报告并展开讨论,主要包括山地绿色空间体检评估、高原山地人居空间界线界面、山地乡村振兴、山地城市公园、山地社区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问题等。
本次会议包括特邀主题报告、论文宣讲,证书颁发和闭幕致辞等等环节。
主持人:赵万民 学会监事、山地城乡规划分会主任委员,重庆大学教授
会场场景照
会议主持人赵万民进行了开幕致辞,欢迎各位专家和规划界同仁参会,深入阐述本次专题会议的主题与价值意义,并介绍了本次专题会议的特邀主题报告嘉宾和论文宣讲人。
特邀主题报告一
杨贵庆 学会理事、山地城乡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教授
杨贵庆教授做了题为《乡村进化论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实践》的报告。他从“生产力——空间形态”关系理论模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传统村落空间衰败的根本原因、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乡村进化、案例分析、结论与展望6个方面展开了报告。
首先,他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辩证关系原理,进一步推及“社会结构”、“空间形态”的分析,建立了“生产力—空间形态”的理论模型。这一模型是关于“生产力”和“空间形态”的关系逻辑,“生产力—空间形态”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传统村落空间演进的特征。随后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的发展进行了介绍,并强调了传统村落布局中的系统性思维(包括安全防灾、生态资源、传承繁衍等)和传统村落空间的整体性特征及表象下的社会学意义,得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是其经济社会条件的系统性的物化呈现。杨贵庆认为传统村落空间衰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生产力突破性变革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离乡”;传统村落社会结构瓦解;工业化、城镇化对乡村传统手工业的剧烈冲击;交通依赖性给乡村带来的深刻影响;大城市生活品质和生活方式的吸引等,并提出乡村传统农业生产力向现代农业生产力演进的关系效应,他认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衰败是工业化、城镇化等综合因素带来冲击的客观、必然的结果。他提出要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来推动乡村进化,乡村进化反映了传统村落空间演进的必然要求和时代命题,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传统村落空间活化再生的必由之路。
在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宁溪镇乌岩头村为案例进行介绍后,杨贵庆教授提出了4点展望:(1)我国传统村落空间将成为一种开放的、独特的人文课堂;(2)我国传统村落空间将成为“新农人”的“诗和远方”;(3)兼具消费功能的乡村时代的来临;(4)数字乡村:未来乡村的景象。
特邀报告完了后,山地分会邱建副主任委员、侯全华委员、周涛委员参与了讨论。认为报告能对实践案例总结提炼,形成一种模式,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的这种演变,这种结构形态,回归到建筑学的理论层面。并能在其他实践运用,是非常有意义的。
论文宣讲
谭凤霞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谭凤霞做了题为《适应性下山地绿色空间体检评估指标体系优化》的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及山地城市绿色空间研究对象的界定情况。其次介绍了山地城市绿色空间的结构功能特征,包括内在功能结构及特征,以及外在多重服务功能;还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总结了山地城市绿色空间的建设管理现状情况,梳理了既有绿色空间体检评估指标设置情况,并总结出山地城市绿色空间与体检评估指标体系的不适应表征和内因。然后引入适应性理论,提出了指标体系优化的适应性路径与策略,确定山地城市绿色空间体检评估指标体系框架。最后形成了2大目标层、8大路径层以及26项指标的优化后的山地城市绿色空间的指标体系,以期为山地城市绿色空间的体检评估实践提供参考。
荆 涛 云南大学
荆涛做了题为《营城理念下的高原山地人居空间界线界面研究》的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目前城市设计领域与高原山地人居空间存在的问题,从界线与界面两个方面提出了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她构建了高原山地人居空间界线界面的评价模型,选取了云南省内三个人居空间进行案例评价研究,运用建立的评价模型,总结这三个案例存在的问题与可借鉴的方面,为高原山地人居空间界线界面设计领域提供定量与传统美学相互结合的办法,以期为目前改善千城千面的城市设计提供支撑。
张雷震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张雷震做了题为《西部城市群乡村要素空间协同特征与发展策略——以贵州黔中城市群为例》的报告。报告以贵州黔中城市群为例,介绍了依托要素耦合协同评价模型,通过构建乡村人—地—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2012—2022年贵州黔中城市群乡村人—地—业要素发展时空耦合特征以及综合发展水平特征,探讨分析贵州黔中城市群县域乡村人—地—业要素协同发展时空演化规律,揭示区域乡村从“重数量”到“求质量”,形成明显“跃进式”与“停滞式”的差异化发展空间特征,并划分识别乡村要素协同发展阶段,明确要素空间协同态势,进而构建乡村“人-地-业”要素协同发展机制,明确影响乡村协同发展的内外部因素,提出4类黔中城市群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划分并差异化制定相应发展策略,从而为西部地区城市群乡村振兴分类施策提供可能的经验借鉴。
钱驰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钱驰做了题为《基于防灾避险功能提升的山地城市口袋公园更新实践——以重庆市沙坪坝区口袋公园为例》的报告。报告以重庆沙坪坝区平坝型口袋公园、山地/坡地型口袋公园、滨江/滨水型口袋公园三类典型山地口袋公园为例,从防灾避险功能视角,探讨口袋公园的更新改造策略。对此,她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口袋公园的研究动态和典型案例,结合山地城市的特性与重庆市实际情况,界定了山地城市口袋公园的三种类型与规模建议。同时,深入了剖析了不同等级规模、不同类型特性公园所能承担的不同防灾避险功能,并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三个不同类型山地老城区的口袋公园为例,从防灾避险功能角度提出通过“空间布局优化、交通流线支撑、功能完善提升、内部防灾化提升”四类更新的措施与建议。
石雅洁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石雅洁做了题为《空间正义视角下的老旧日社区更新策略研究以重庆市戴家巷社区为例》的报告。她的研究针对在老旧社区为代表的城市存量空间更新改造中,由于参与主体之间的权利与力量不平衡、相关政策的缺失、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居民需求等原因,带来了公共性丧失、过度商业化与社会结构破裂等问题,呈现出不公平对待、忽视多元差异、居民无法有效参与及绅士化现象严重的特质。研究以确保老旧社区更新中的空间正义为目标,从产权-资本、权利-价值与保护-利用平衡三个维度来分析与总结空间正义视角下老旧社区更新改造的原则与体系框架,并提出相应的老旧社区更新策略;最后她以重庆市戴家巷社区为例,分析其在空间正义的视角下更新改造后依然存在的不足,并从空间正义的角度提出相关更新建议,保障各主体的社区空间使用权利,以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则实现空间正义的价值追求。
杨旭辉 云南大学
杨旭辉做了题为《高原湖泊乡村聚落空间分异及时空演变影响因素研究——以阳宗海地区为例》的报告。报告首先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关于乡村聚落的研究趋势。并阐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与乡村聚落相关的研究对于乡村规划与发展的重要性。然后提出了对于高海拔、高生态敏感性和脆弱性的高原湖泊乡村聚落而言,其发展问题更为复杂,发展形势也更为严峻。对此,他以云南省阳宗海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8遥感影像数据提取不同年份阳宗海地区乡村聚落斑块进行分析处理,再综合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景观格局指数、核密度分析法、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针对阳宗海地区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异及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动态研究。分析了高原湖泊流域乡村聚落空间分异及时空演变的特殊性与典型性,厘清其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优化策略。为合理安排高原湖泊地区乡村聚落的布局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高效解决乡村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嘉政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王嘉政做了题为《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城市公园使用影响因素研究——以重庆市为例》的报告。报告指出,对城市公园的使用程度进行量化并探究其影响因素,进而提升城市公园使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他的研究基于获取的百度热力图的分级情况,计算所构建的城市公园使用指数,对重庆中心城区核心区域的城市公园使用程度进行定量测算,然后利用地理探测器探测城市公园内部和外部因素对城市公园使用的单因子和交互作用影响。研究发现:在所有影响因素中,公园外部设施数量对城市公园使用的影响最大,在内部因素中,公园设施数量对城市公园使用的影响最大;交互作用方面,各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其中的公园外部设施数量与公园面积的交互作用最强。最后根据探测结果提出重庆城市公园使用提升策略:(1)重视城市公园设施的配置与完善;(2)完善城市公园外部设施;(3)老城区推进“口袋公园”建设;(4)合理优化城市公园全要素。
颁发证书与闭幕仪式
赵万民为特邀主题报告人和论文宣讲人颁发了论文宣读证书,并集体合影留念。
会场专家合影
最后,主持人赵万民进行了总结发言,他认为本场会议的演讲选题丰富并具有很高价值,并号召观众再次鼓掌感谢所有宣讲人的精彩报告,最后宣布本专题会议圆满结束。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