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余压芳:传统村落文化空间识别与应用

2024-10-14 17:02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9月8日,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之学术研讨会“文化传承与和美乡村建设”在合肥成功召开。会上,学会理事、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余压芳教授作题为《传统村落文化空间识别与应用实践》的学术报告。

微信截图_20241014170821.png

余压芳  学会理事,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余压芳教授通过发现问题、剖析案例、提出对策、实践应用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对传统村落文化空间识别与应用的实践经历。她以“设想-挖掘-剖析”调查三部曲的方法,提出文化空间保护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选取典型样本,从地域性、民族性、保护难度和交通区位等方面进行深度剖析,提出“场所显化+价值唤醒+多元共兴+规划管控+濒危预警”的文化空间复兴策略。最后,通过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红色美丽村庄、特色田园乡村和传统村落示范村等多场景实践应用,为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识别与应用提供了落地性实践经验。

#1发现问题——传统村落保护之困

传统村落指的是什么?

传统村落是指形成较早,拥有较为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具有地域文化特色或者传统风貌的村落。通常指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省级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根,我们想要去保护它,想要到村子里面做一点事,可能在远处会想得很简单,但是当走进去的时候,就发现有很多瓶颈让我们举步维艰。

通过“设想-挖掘-剖析”调查三部曲的方法,我们团队历时两年,穿越西南6省区、走访调查198个村、发放问卷2156份、深度访谈308人次。在调研的时候,我们也在做规划。收集到了丰富的素材,我们心理期待的图片,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场景,但是现实呈现出来的是人去、村空、文化丢失的情况,是凋零的建筑。我们可能更加怀念的是看不到、心里期待的那些非遗,而这些非遗到底去哪了呢?通过总结发现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存在的两大问题。

一是文化空间认知普遍模糊,保护对象不清晰。从对访客、管理者和村民等不同人群的调查发现,仅有8%的访客、10%的管理者和3%的村民知道文化空间认知。

二是物质文化遗产不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不重视。通过对文化空间表征类别调查发现,约48%遭到建设性破坏、31%功能丧失、21%复合功能,大量的文化空间被忽略。

#2 剖析案例——文化空间千村之寻

面向西南山区2516个传统村落,从地域性、民族性、保护难度和交通区位等方面重点观察198个传统村落,在此基础上遴选出15个典型村落样本进行深度访谈和现场探勘,并对所有文化空间和文化表现形式建立了数据库。

通过把文化空间和文化表现形式进行数据库的比对,发现在每一个村里,文化空间和文化表现形式的比对关系会形成村庄独特的脸谱,没有发现任何两个村的文化空间调研结果是一致的。我们团队做了很多村庄的文化空间联线图,形成了传统村落文化空间数据库。通过这些数据库可以识别规划哪些空间是重要的,这些空间承载着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怎么样去保护、重视和强调它。

通过建立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综合活力评价模型,从空间依赖度、时间活跃度、本体完整度、传承难易度和传承活力度等方面,对正相关因子和负相关因子进行加权分析,发现村内有2组以上文化空间存续比较困难,有1组以上文化空间是濒临消失的。

#3 提出对策——文化空间复兴之策

我们团队提出“场所显化+价值唤醒+多元共兴+规划管控+濒危预警”的“内外双驱式”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复兴模式。

一是场所显化。以场所显化为内核,从隐性到显性着力彰显文化空间,形成两图两表。两图为文化空间与文化表现形式连线图和文化空间平面分布图,两表为文化空间单元一览表和文化表现形式一览表。通过两图两表可以清清楚楚地摸清每个村的家底。

二是价值唤醒。以价值唤醒为媒介,从漠视到研学活化利用文化空间。通过开展村级文化空间定向越野、联动内外阐释传播文化空间和印发文化空间手册等方式促使文化空间活化利用。在文化空间的阐释和传播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多维度传播。包括设计制作文化空间村民小册子,团队志愿者培训当地村民青年学习文化空间相关知识,动员培训后的青壮年以“传帮带”形式宣传影响全村男女老少,开张普及文化空间知识的相关活动等。

三是多元共兴。以多元共兴为架构,从散点到组合共同维护文化空间。通过建档立卡,形成“1+3+N”的村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网络,实现让1个寨老讲述非遗故事,让3个不同年龄段的非遗传承人(1个30岁以下,1个31到45岁,1个46到60岁)定向传播,逐步带动N个文化表现形式传承人,保证每一项都落实到一个人责任身上。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之眼”指导开展文化空间技术识别,“乡贤之威”帮助村民建立文化空间保护自觉和“村民自治”学习知识保护文化空间的方式,建立多元主体联合协商共管机制。

四是规划管控。以规划编制为管控路径,加强保护规划中文化空间的认定和保护措施。主要围绕规划阶段、规划内容和管控路径三个部分开展内容。规划阶段包括认定文化空间、提出保护思路和规划审批;规划内容包括明识别护对象和文化内涵、明确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鼓励社区参与并形成法定化文本。

五是濒危预警。通过动态监测及濒危预警和菜单式濒危应急预案等方式,第一时间对濒危文化空间进行预警。

#4 实践应用——文化空间场景之用

在多年努力下,我们做文化空间识别形成了一些技术方法,参与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发展示范县、贵州省红色美丽村庄试点、贵州省传统村落示范村和贵州省特色田园乡村等实践案例中。其中《贵州民族村寨文化空间识别技术构建与应用》项目,获得2021年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22年贵州日报来采访我以后,报道一篇《保护传统村落 力避“千村一面”》要闻,让我感觉到作为一个规划师在研究传统村落和文化空间,但是如果只做规划,好像这个事真的走不通,还得上游、下游同时做,我们的理想才能够实现。所以我们也带着同学在做挑战杯的这样的一些竞赛,其中《千村寻 文化兴——西南山区传统村落文化空间保护传承困境调查与复兴策略》作品,获得2023年第十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围绕文化空间,我们搞了一次研学活动。主要面向8到16岁的中小学生。这些中小学生,我们不知道他们懂不懂自己的文化,想带着他们通过“大手牵小手”的方式,把自己村的文化找出来。团队志愿者讲述文化遗产知识,让他们知道老的旧房子里面榫铆的技术,邀请本村村民在教他们怎么做。我们提倡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通过文化空间让研学动起来。

#5 总    结

最后,余压芳教授表示,团队一直在探索,除了规划还可以做很多,还需要学很多。传统村落文化空间识别这项工作很难,但我们团队会坚持下去,未来还想朝着更远的目标去迈进,发现揭示重塑文化复兴。

供稿单位: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