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张晓云:名城保护工作中城市更新规划与土地政策

2024-10-08 09:12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9月7-9日,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合肥召开。在9月8日上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分会承办的 “整体保护,协同创新” 专题会议第一场会议上,学会总体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规划师张晓云作题为《名城保护工作中的城市更新规划与土地政策》的报告。

微信截图_20241008091708.png

张晓云  学会总体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规划师

沈阳是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北地区最早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沈阳历史文化保护类型丰富、空间分布广泛,历史、红色、工业、民族文化相得益彰,资源体系不断完善。沈阳的老工业遗产是其显著特色,老工业基地的名城如何开展保护更新工作?我觉得在中国是具有示范意义和具有纪念意义的,因为不仅仅是文化的问题,更牵扯城市的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一个问题。同时,近年来,沈阳也涌现出了中国工业博物馆、红梅味精厂、沈海热电厂等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优秀案例,我想从不同的功能定位、不同的更新方式、不同的操作主体角度来分享在其城市更新过程中的规划工作经验。

#1 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价值解析

沈阳历史悠久,具有 11 万年的人类活动史、 7200 年的人类文化史、 2300 年的建城史,是中华民族原始文化的起源地之一,在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城市。规划从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色视角将沈阳名城价值凝练为以下四条:

名城价值一:中华文明起源和中华文化传承的地标性城市

沈阳是辽河流域中华文明起源的展示窗口:新乐遗址是中华文明在辽河流域起源的实证,以新乐遗址命名的新乐文化填补了辽河流域史前文化的空白。国家文物局发布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工作最新研究成果中,中华文明起源的阶段性划分方式有了更为清晰明确的认识,在距今5800—5200年前后的古国时代第一阶段,以西辽河流域的牛河梁遗址为代表,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遗址和珍贵玉器的发现,以确凿而丰富的考古资料证明,早在5000年前,社会形态就已经发展到原始文明的古国阶段。

同时,沈阳是中国山水形胜观的城市选址典范。沈阳气钟长白鸭绿之灵,形包渤海闾山之秀。盛京为发祥胜地,肇业名区,人文蔚萃,风景繁华。从公元前 300 年始建城池燕秦青桩子城址、汉玄菟郡、南北朝高句丽山城、辽金州城、明边防城镇体系等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城池遗址;近现代重要工商业城市和现代大都市,绵延 2300 多年,展现出动态连续的过程。长城建设经历了战国(燕)、秦、汉、明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东北地区农耕、渔猎、游牧民族在此融合发展。

名城价值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近现代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的英雄城市

沈阳是爱国主义思想启蒙地与践行地。1911年,周恩来少年时期在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小学校读书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28年,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东北易帜,促成国家形式上的统一。

沈阳是抗日战争起始地。1931年9月18日,在北大营打响中国抗战第一枪,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发表《九一九宣言》是中华民族第一份抗日宣言、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争宣言。

沈阳是新中国国歌素材地。1931年第一支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镇北军(后改为东北国民救国军)在新民沙岭岗子诞生。

沈阳是解放战争转折地。1946年,秀水河子歼灭战拉开序幕;1948年,沈阳成为我党解放的第一个大城市;1988年,为纪念东北解放四十周年,在和平广场建设了东北解放纪念碑。

沈阳是抗美援朝出征地。沈阳成为抗美援朝战争战略后方,1951年建设的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成为革命英雄主义圣地。

沈阳是雷锋精神发祥地1960年,沈阳军区工程兵党委在全国率先发出学雷锋的指示。1962年,在沈阳军区八一剧场,雷锋当选大会主席团成员。

名城价值三:中国近现代工业摇篮和共和国工业奠基地

沈阳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源地之一。全国较早建设工业区的城市:大东工业区是全国较早建设的民族工业区,同年代沈阳还建设了惠工工业区、铁西工业区等。沈阳创造了数百个工业第一,包括中国第一家机器制造陶瓷厂(肇新窑业公司),中国第一辆汽车(民生牌载重汽车),1931年在试制成功奉天迫击炮厂。新光厂是新中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修理及生产企业,研制生产了全国第一台航空喷气式发动机,被誉为“我国航空、航天动力装置的摇篮”。松陵机械厂是中国第一个歼击机制造厂,被誉为“中国歼击机的摇篮”。

沈阳是工业门类齐全的共和国重要工业城市。1965年,铁西工业区有制造业门类30个,占全国31个制造业门类的97%。1985年,沈阳有工业门类141个,占全国164个工业门类的86%。

沈阳拥有科学合理的城市工业空间布局。以铁西工业区为代表,拥有中国工业厂区最密集、规模最大规划理念最先进、配套最完善的工业区。工业空间独立于生活空间之外,生产区内拥有铁路和公路两套交通运输体系。以铁西、和睦路、三台子工人村为代表,拥有多处基础设施先进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的中国第一批工人住宅区。

沈阳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投资建设、以机械工业为主、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建国初期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中沈阳有6项,总量排全国第6位。“一五”期间,建设项目近1500个,建成重点项目50多个,其中包括26个限额以上的项目。1965年,中国制造业的31个门类中,铁西工业区就拥有30类。1985年,沈阳国营及集体工业企业5118个,沈阳工业门类141个,占全国164个工业门类的86%。

名城价值四:体现多民族和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典型城市

沈阳民族融合发展历史悠久。沈阳拥有多民族不同时期的城址,包括民族山城、汉民族城址、辽契丹城址等;沈阳有多种类型的民族信仰遗存,包括堂子、锡伯族家庙、实胜寺、清真南寺、太清宫、长安寺、天后宫等;沈阳也是多民族融合的聚居地,包括西塔地区(朝鲜族)、小西关地区(回族)、法库公主陵村(蒙古族)、沈北新区石佛寺村(锡伯族)等。

沈阳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古代营城典范。沈阳城建设充分体现了满藏汉建城理念,城方廓圆、四塔四寺、八门八关;宫城居中、宫高殿低、殿帐议政;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井字街路。

沈阳也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板块拼贴城市空间。包括中国传统文化规划建设区-盛京城,西方文化规划建筑区-满铁附属地和东西方文化交融规划建设区-商埠地、大东工业区、铁西工业区。

#2 更新历程

溯源:铁路促进了城市与区域工业体系的形成

中东铁路建设带动东北区域化进程,沿线形成沈阳、哈尔滨、长春、旅顺等多个工业型城市。自1896年奉天机器局创办起,沈阳近现代工业发展经历了清末民初、伪满、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改革开发等时期,逐步形成了产业门类齐全、影响地位突出的工业体系。

体系:建国初期奠定了沈阳近现代工业用地布局特征

建国初期,在国家及地方重点投资下,扩大建设了铁西、大东工业区,新建了三台子、沈海工业区,先后支援了全国解放、抗美援朝、三线建设,成为以机械工业为主、门类齐全、配套设施完善的综合性工业城市。拥有中国工业厂区最密集、规模最大、规划理念最先进的铁西工业区等现代工业区,区内大型工业企业沿铁路专用线布置,按照当时先进的工业生产工艺建设工业厂房。采用功能分区的思想来组织城市空间布局,建设了服务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先进的中国第一批工业配套住宅区。

2.png

建国初期沈阳工业布局图

转型:工业布局与城市结构的演变

沈阳市历次总体城市规划对城市工业职能阐述,从1956版的“以机械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1996版的“辽宁省的省会,东北地区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2011版的“辽宁省省会,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到本轮国土空间规划给出的“东北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北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和核心功能定位,沈阳沿着工业脉络不断传承和升级。

3.png

4.png

工业遗产保护空间规划图

同时形成了完善的工业遗产保护体系,包括工业类历史文化街区、工业遗产片区、工业遗产廊道、工业类历史地区、工业类文物保护单位、工业类历史建筑、有价值工业遗存等七类保护对象。

规划角度也在不断探索适应性手段,预留整合产业发展空间,支撑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开展全市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以16个国家和省级开发区为基础,布局“15+30”产业园区,整合优化全市产业用地,充分保障 10个重点产业集群、8个战略新兴产业、6个未来产业发展,引导沈阳先进制造业集中布局。

更新:工业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沈阳工业遗产的利用过程,以2015年的中国工业博物馆改造完成为标志性节点,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面是退二进三,东搬西建,腾笼换鸟,结构优化的结构性调整阶段,代表性事件包括2002年的实施东搬西建战略,铁西与开发区合署办公;2002年8月全国第一家破产重组国有企业——沈阳低压开关厂拆迁;2007年沈阳-欧盟经济开发区成立;2009年宝马进驻铁西,2013年辉山经开区建立;2015年国家级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业园等。在2015年之后,沈阳工业遗产的利用进入到绣花功夫,小微更新,创新驱动,空间经济的内涵式更新阶段。标志性事件包括2018年实施红梅味精厂改造,2021年耐火材料厂一期完成改造等。

5.png

#3实践探索

6.png

原沈阳铸造厂更新:中国工业博物馆

原址1944年株式会社高砂制作所,曾是亚洲最大的铸造企业,全国第一家大型专业化铸造厂,是共和国第一枚国徽浇铸造地,为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重型矿山、冶金、航空、军工、石化等,提供了大量的优质铸件,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占地面积8公顷,翻砂车间为建于1956年,建筑面积4.1万㎡。2007年停产搬迁至张士经济技术开发区,2008年公布为省级文保,2010年通过划拨形式将使用权划转给铁西区政府。2012年铁西区实施改造成为铸造博物馆,现经营主体为区委宣传部监管的事业单位。2015年扩建升级为中国工业博物馆。2024年举办了春晚沈阳分会场。

规划从两个方面实施调控,一是底线管控:在东搬西建的地产开发模式背景下,对这处沈阳重要的工业文化资源聚集区,通过划定历史地段、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明确遗产名录等方式,最大程度保护工业遗产特征。二是用地功能优化:为促进片区工业遗产活化,突破现有沈阳M0政策适用范围限制(4个开发区),在老城区引入创新型产业用地(M0)管控类型,将片区物流仓储、一类工业用地调整为M0用地,在空间层面实现了新老共生,最小干预。中国工业博物馆新旧馆建筑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内部一厅四馆、三区一中心,展品数量达2万件,全景展现,全方位展现中国工业发展脉络,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收藏展品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7.png

原沈阳铸造厂翻砂车间

8.png

中国工业博物馆的新老共生

红梅味精厂更新:红梅文创园

红梅味精厂始建于1939年,前身为满洲农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奉天分厂,占地约6.2公顷,建厂历史悠久,曾是全国最大的味精厂,在国家味精行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工业建筑从木结构向框架结构转变时期的典型代表,在建筑技术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采用BOT模式的城市更新模式,实现政府企业双赢。2018年铁西区国资通过引入社会资本与沈阳万科业主签订20年整租协议方式获取物业,负责对老厂区建设、改造和运营,运营期满后交回政府 。

通过对厂区内建筑物评估分类,基于“保护、活化、共生”三大理念,对厂区实施改造,营造特色化场景,采取了“修旧如旧、原址改造”等不同手法,最大限度保留建筑风貌。同时面向青年活力需求,搭建文化艺术产业交流平台,打造文化演艺、艺术展览、产业办公、体育休闲、时尚消费商业等多业态集合体。

在多年的努力下,红梅味精厂转身为国家级AAA景区,获评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与旅游消费集聚区。现有商户70余家,营业面积约3.2万平方米,累计创造产值约15亿元,日均达6万人,园区游客量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沈阳工业文化IP,实现老工业片区成为新地标的“逆生长”!

9.png

原红梅味精厂鸟瞰

10.png

红梅味精厂更新后鸟瞰

东贸库-沈海热电厂地区更新:时代文仓

东贸库厂区面积26公顷,始建于1950年,由苏联专家指导建设,曾作为抗美援朝重要的物资保障基地。沈海热电厂面积37公顷,建于1989年,是“七五”期间国家重点能源建设项目。东贸库-沈海热电厂地区与沈阳东站(奉海铁路)共同作为大东工业区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辽宁省实施蓝天工程,且热电厂冷却塔存在安全隐患,省、市政府提出沈海热电厂外迁要求,同时解决大东宝马新大东工厂供热保障问题,提高片区生活环境质量,结合工业遗产资源保护利用,实施片区综合更新改造。

在整个更新改造过程中,规划主要开展了四个方面的研究论证:一是总规层面针对重大基础设施实施可行性论证。新热电厂搬至望花街西侧,占地27.38公顷,项目装机规模为2台350MW超临界供热机组。通过交通及市政供热管网改造、可满足原址区域用热及新增工业区用热需求。二是控规层面,在多轮方案对选下,明确了地块规划设计条件,核定土地出让价格。研究内容包括:优化区域路网,保留东站街下穿线位,考虑未来实施可行性,完善片区内部道路;区域统筹强化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满足完整社区标准要求;优化公园绿地,合理确定绿地规模及位置;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综合建筑特色价值确定底线控制要求,满足后续合理利用。三是配套设施核定方面,结合现状增加中小学、养老、体育、医疗、商业等区域服务设施,引入城市书房、打造片区公共生活服务中心;设置社区会客厅(英雄主题馆、社区剧场)、社区养老、社区医院、文体中心、休闲商业等配套服务功能,打造为全功能、全龄段、活力型社区中心,在市委社工办直接领导下,打造美丽社区,形成沈阳东部地区“两邻中心”建设标杆。四是文脉传承保护方面,开展了详尽了的资源摸底,经过多次方案论证,最终确定保护7栋历史建筑及1条铁路专用线。剖析了其“大跨度、高站台/木桁架、混凝柱、双坡顶、高开窗、扶壁柱、小红砖”的建筑特色,印证了其“新中国第一代工业仓储建筑的典型代表”的价值特色,针对4大方面12项价值要素刚性管控内容,编制历史建筑保护图则,为历史建筑修缮利用工程提供科学指导。

11.png

东贸库建筑群典型构件东贸库建筑群保护图则

12.png

东贸库建筑群价值核定

操作模式上,通过多元的资源运营模式,实现“政府、企业、市民”多元主体的共谋共建、共治共享。

13.png

该项目目前已成为沈阳网红打卡地,工业遗产与生活圈建设紧密结合的典范,将历史工业遗产转化为新时代文化地标,体现了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思路,荣获国家级3A景区。

#4小 结

从沈阳工业遗产的更新历程中可以发现,规划引领城市更新,土地创新平衡多方利益,全域全要素的资源资产以及对复杂权益的处置,也推动城市规划设计常规工作内容的变革。针对此类对象的城市更新,应通过多元的资源运营模式,实现“政府、企业、市民”多元主体的共谋共建、共治共享。政府应积极取得城市发展的品牌效应,注重市民生活品质的提升,而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应对商业运营保持持续性收益,促进现金流合理运营和资本投入的及时可行。

14.png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分会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