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林万龙:“城乡双向流动”才是乡村振兴的未来

2024-03-11 16:19 来源:新京报 作者:记者 赵利新

对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来说,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那一部分。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林万龙表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不应该是割裂的,而是同一硬币的两面,或者说是一体两翼。只有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各类要素的城乡双向流动,才是乡村振兴的未来,才能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城乡融合发展,需补上制度隔阂

林万龙认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首先应该是推动城乡各要素的双向流动,“愿意去城市里工作的农村人口,不仅应支持进城工作,在政策层面,还应让进城的农民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福利待遇。城镇化不能只要地,不要人;不能只要劳动力,不要享受平等待遇的人”。

林万龙说,目前城乡之间存在一些制度隔阂,体现在户籍、社保待遇等方面,要促进城乡各类要素的流动,就要补上制度隔阂。

他认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让有意愿的进城农民工在城镇落户,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就是个很好的信号。

“我们的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都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这个原则,那就不能把人简单地看作是劳动力资源,应该赋予每个人同样的社会权利。”林万龙说。

林万龙认为,“在城乡真正取得融合的情形下,城乡居民是没有基本公共福利差距的。农民为了找高薪工作,进了城,自动成为了新市民。城乡均衡发展的环境下,城市居民也可能为了更舒适的生活,更多的创业机会而去了乡村。这样一来,乡村振兴就和城市繁荣,同时获得了‘双赢’。人们总是担心,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谁来种地?似乎农业生产、乡村产业就应该由传统的农民来承担,这是不对的。”

不能抛开城市谈乡村振兴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1220万人,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超过1500万。新农人在成为兴农生力军。林万龙认为,目前,现代农业呈现出多功能性以及多元价值,国家应支持乡村多种业态主体的发展,让每种业态都更好地造福人们美好生活。

林万龙说,现在农业含义和过去不一样了,传统社会只认为种地的才是农业,而现在乡村大地所涌现出的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产业、涉农电商业等新业态,也是现代农业的范畴。因此,乡村振兴一定要依靠乡村多种业态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农业。

“乡村新业态的从业者,往往是从城市里走出的,比如说考上城市里大学的农村青年,在城市学习、工作了一些年后,返乡创业。再或者,一些对乡村感兴趣的城市人,他们带着技术、资金和管理模式,去乡村创业。”林万龙说。

他认为,不能抛开城市谈乡村振兴,除了城乡之间的人才需要实现充分的双向流动外,政府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时,都要向乡村延伸,实现城乡、特别是县域内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只有这样,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才有了基本的前提。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培育发展县域经济,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使县城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注重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林万龙认为,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这也意味着县、镇在未来的乡村振兴和产业振兴中也将越来越重要。只有在城乡融合发展视野下思考乡村振兴的问题,乡村振兴才有可能真正做活。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