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会客厅 > 正文

尹稚:高层建筑失火,救援难题如何解?

2024-03-01 09:15 来源:清华新型城镇化研究院

导读

近日,南京市雨花台区发生“2·23”火灾事故,造成15人死亡、44人受伤,引发人们对于高层建筑火灾救援与防范的深思。高层建筑起火为何会出现重大人员伤亡?救援有哪些难点?未来应该如何加强治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栏目专访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教授,进行详细解读。

受访人:尹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

1.png

南京“2·23”火灾事故后,建筑物外立面留下的烟熏痕迹。澎湃新闻记者 邱海鸿 图

主持人:关于南京雨花台区明尚西苑小区23日发生的火灾,大家都很痛心,我们也非常关注更详细的火灾原因,目前江苏省的调查组仍在调查当中,还没有一个具体结论。请问尹稚教授,这个时候最值得我们关心、关注的是什么?我们接下来应该聚焦什么样的信息?

尹稚:高层建筑火灾有以下四个关注点。

第一,需要关注火灾的引发源头。具体到本次事故,其引发源头很可能是充电电池燃烧所引起的。从这个视角大家需要关心三点:一是未来电动车辆的电池标准如何在安全和续航里程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否则绝对的长航时和绝对的缩小电池体积,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安全上的隐患。二是需要加快电池技术的迭代,以锂电池为例,对比早期锂电技术,后来出现的一些新技术,其安全性是持续提升的。三是需要强化对电池产业的监管,依据统计数据,2020年我国有合规动力电池相关企业1.8万家,但是提供电池拆解、服务、维修等外围服务的企业有4.4万家,大量不合格电池来自于缺乏监管的企业通过违法翻新或利用淘汰零部件重新组装而成,这都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隐患。所以关注高层建筑火灾,第一应当聚焦在源头管理和常态化排查上。

第二,应该关注火灾燃烧的环境,即火灾发生点的周围环境和材料是会加速燃烧,还是能够有效地抑制燃烧扩展。例如,近些年的火灾事故中,建筑物中采用的内外保温材料是常见的助燃材料。不管是出于低造价的要求,还是施工当中的非规范行为,都为火灾发生埋下了一些隐患。保温材料本身具有易燃特性,因此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在外部增加防火材料进行隔绝。如果施工不够规范,或者建筑使用维护不够精细,出现外层防火材料脱落,就会导致保温材料在火灾中被引燃,加速火灾蔓延。

第三,应该关注“承灾环境”,即火灾发生点的人口密度和财产密度。同样的火灾在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下,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差别很大,主要与密度有直接关系。

第四,要关注消防扑救能力。高层建筑防火需要自救和外部救援两方面兼顾。特别是自救,居民平时应常备消火栓、灭火毯等家用消防器材,因为任何外部救援都需要至少几分钟时间才可能到达现场。

一个火灾事故最终会形成多大的灾害,就是由这4个方面元素叠加构成的。

2.png

南京岱山某小区的内天井。(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主持人:这次火灾事故,网友们的讨论中有一些共同的疑惑和关键词,接下来能否请您从建筑学角度给大家解释一下。比如我们看到官方发布的初步分析,火灾是小区6号楼建筑地面架空层停放电动自行车处起火引发,之后由于架空层连通了建筑内部的天井,形成“烟囱效应”。很多朋友由此担心,我所在的住宅楼也有天井,是不是发生火灾就会有这样的“烟囱效应”?天井的设计对消防来说是两难的选择和设计吗?

尹稚:任何可以加速垂直空气流动的垂直贯通空间都可以形成“烟囱效应”。不仅仅是天井,还有楼梯间、电梯井、管线、竖井,以及建筑外表面曲折形成的外墙深槽,都会产生“烟囱效应”。

这些“烟囱效应”在平时并不是一件坏事,特别是在南方湿热地区,“烟囱效应”可以有效改善住宅内部的通风环境。到了夏天,部分住户非常喜欢打开自家户门,或是在户门下装通风格栅,因为这会带来舒服的“穿堂风”。这样的“穿堂风”就是由垂直竖井产生“烟囱效应”形成的,可以更快把热空气带走,改善室内的热舒适环境。

但是,在火灾发生时,“烟囱效应”会加速火势蔓延。正因为如此,在建筑物竖向垂直空间跟内部住户空间连通部分,要增加防火门、防火前室、防火窗,并且要求这些垂直空间本身的涂装材料、建造材料具有一定的防火能力。这样做的原理是在特殊情况下,阻断和减少空气垂直运动的可能性,至少降低空气流速,以消除或者减少由于“烟囱效应”导致的火灾过快蔓延。

其实在我国所有的建筑设计规范中,对一系列防火措施有非常明确的规范要求。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方面,可能是疏忽大意,想利用“烟囱效应”有益的一面,把防火门、防火窗打开通风,但发生火灾时却没有意识关上防火门窗;另一方面,防火门窗可能也存在设计不合理、使用不方便的问题,比如部分居民觉得防火门随开随关很麻烦,会放个板砖卡住防火门,让它长期开敞,但这在火灾发生时是致命的。所以,有的火灾现场火势是通过垂直空间直接蔓延向上,有的则没有,事后调查发现这与防火门窗的开关状态有很大关系。

3.png

近日,北京市石景山区消防部门开展安全检查。图为防火监督员要求关闭常闭式防火门。新京报记者 彭镜陶 摄

主持人:这次火灾也有人猜测,是居民楼内部的常闭式防火门没能有效阻隔烟气蔓延,导致了波及范围和伤亡的扩大。当然真相如何,还得看最终的调查。像您刚才所说,现实生活中大家经常发现,防火门很重,可能老人、小孩都推不动,但是很多都被人为地长时间打开着。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如何避免?

尹稚:常闭式防火门起到的最主要效果是争取救援时间。没有绝对烧不穿的防火门,它的主要性能是具备耐火时限,主要目的是争取更多自救和外部救援的时间。比如在常规火灾——即没有金属或化学材料等助燃剂引发的非超高温火灾发生时,合格的防火门可以承受至少半个小时的燃烧。当然设计比较好、构造比较精细的防火门,还可以达到阻烟的效果。但目前市场上大量防火门窗的功能都以阻燃为主,相当一部分可能在阻烟方面还存在缺陷,达不到很好的阻烟效果。

其实在高层建筑的设计和施工建造过程中,对防火门窗的材质和构造设计也有明确规范要求。不仅开发商会在防火前室和有“烟囱效应”的空间安装,大量的住宅户门也会要求安装防火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部分住户防火意识不足,觉得这样的“铁板门”不好看,就在装修过程中改成了木门。

至于防火门比较笨重、开关不方便的问题,目前市场上轻质化材料的防火门已有很多。之所以大家仍然安装使用钢材门甚至是钢材夹心、水泥填充的门,主要还是因为造价便宜。防火门越重造价越低,越轻则越贵。对于这些笨重的防火门,最简单的处理办法是增加助力弹簧,这样很轻的力量就可以推开,而且弹簧的反作用力也会让门自动关闭,不会对大家的使用造成过多不便。

4.jpg

南通市崇川区某小区架空层停放着的电动车。(图片来源:南通日报)

主持人:听了尹稚教授的解释,希望大家都能建立这样一个意识,就是常闭式防火门是非常必要和必须的存在,不能因为怕麻烦和追求出入自由就不安装甚至保持敞开。另外这次火灾事故还有一个关键词“地面架空层”。那么地面架空层在建筑设计上起到了什么样的功能?后期使用需要什么样的管理?

尹稚:地面架空层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设计手法和建筑形态,尤其在南方湿热气候地区经常采用。这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南方湿热地区的一层比较潮湿,特别是当建筑基础地面的防潮层施工工艺不好时,会经常出现反水反潮甚至房间内部发霉,如果再赶上“回南天”“桑拿天”等气候条件,情况会更加严重。从居民使用角度看,大家都不喜欢一层,所以大量的开放商索性把一层架空起来,用于其他用途。

第二,适当采用首层架空的方式,有利于改善整个小区的通风散热。首层架空后,空气流动阻碍小、通风散热条件好,可以形成小区内部花园更为舒适的小气候。

这两方面原因导致湿热环境地区把首层架空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架空之后的空间用作什么用途?比较现实的是解决停车问题,包括机动车、电动车、单车的停放。在常规情况下,这种做法是比较普遍并且有很多好处的。

但这里有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就是直接通向架空层的“核心筒”,应当在架空层的首层设有消防前室和防火门窗。核心筒通常是由电梯、楼梯、楼梯间、管道井、天井共同构成的建筑上下交通与通风的空间。当然这个空间不能设计成开敞式的,应该设计为刷卡进入、推门轻便、自动关门的形式。

南方地区由于冬天不常发生冻害,如果消防意识不够,或者为了图省事、图方便,经常会出现全开敞式的电梯间、管道井,甚至深槽式的天井,这在火灾中有重大隐患。

更多思考

针对高层建筑消防救援及电动车火灾防范等话题,尹稚教授在节目后进行了进一步观点分享。

5.png

2022年5月,西藏消防真火内攻实操训练。人民网 杨福兵 帮玖多耐 焦盈喜 旦增堆顿 摄影报道

提问:这次南京火灾消防救援中,有很多消防员舍生忘死采用“内攻”方式,也就是在建筑物内部爬楼上去救火。这又让大家有了另一种担心,就是目前对于高层建筑灭火的难度,我们是否能取得一些突破?紧随其后还有一个问题,眼下很多高层建筑的管理方和居民,都开始审视居住环境的消防安全。那么大家应该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尹稚:首先,高层建筑消防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它是由内部的安防系统和外部的救援系统互补来完成的。内部安防系统,即消防安防系统或自救系统,由报警、喷淋、高压消火栓组成,为了保障支撑其自来水系统压力,还会配套消防水池和高压泵房。外部救援,目前全球最主要的方式是消防云梯,但是云梯的救援能力是有限的。中国绝大部分城市装备的消防车辆云梯爬升高度是30米,极少数能到70米,加上水龙救援范围约100米。所以大家才会看到消防员舍生忘死爬楼,使用自身带上去的有限装备来救人和灭火,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常态。大家可能还记得“9·11”事件,在美国这个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当超高层建筑爆燃发生,他们采用的方式同样是消防员爬楼施救,当然最后非常悲剧地牺牲了大量消防员。

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各国进行了很多新尝试,比如采用直升机或消防飞艇。我曾领导的清华同衡消防研究所对消防飞艇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良乡机场基地开展了大量实验。我们发现其最大难度,在于城市高层建筑群在火灾情况下,周边空气乱流是极度不规则的,会给救援直升机和飞艇航行带来巨大的安全威胁。这也是为什么类似探索很多,但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办法投入实际运营。如果救援人员先牺牲了,又如何谈提高救援效率呢?

这又带来第二个问题,作为高层建筑的管理方和居民应该做点什么?第一,多年来我一直呼吁不要采用超高层方式来解决居住问题。因为目前的消防装备水平没有办法解决超高层建筑的外部扑救难题。大家不要以为消防车是一个一般化的工程车辆,它的技术含量非常高、造价极其昂贵,一辆能扑救100米级别火灾的消防车辆,成本可以说超乎想象,这就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大规模地装备这种设备。所以从理性的角度判断,我一直建议城市不要建设超高层住宅,毕竟办公建筑不是24小时在实际使用,而且它的疏散通道和垂直运输水平远远高于住宅,疏散和救援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但是超高层住宅却很难做到短时、高强度地疏散高密集度的人群。

住宅建筑的建设高度,应该与城市的消防能力形成匹配关系。如果装备的外部扑救能力只能控制在30米左右,我建议最好只建小高层,也就是12层左右的住宅;如果能有财力提供更多更好的消防器材,最高也只能到18层,也就是民用住宅建筑高层与超高层的临界点。

那么全球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第一,两个培训常态化——物业消防培训和居民消防培训常态化,让更多的管理者和使用者掌握足够多的消防知识。其实很多重大火灾事故案例,跟管理者和居民的消防知识不够、不正确是有关系的。

第二,疏散演练常态化。居住小区和办公空间的管理者要组织开展消防演练,并且不厌其烦地持续开展,这直接决定了灾害发生后的疏散能力。

第三,消防安全教育要从儿童开始,并形成终身教育机制,特别是要持续学习涉及自身安全的消防常识和消防规定。

第四,建立起更为日常化的全民监督机制,而不是只靠专业部分阶段化和巡视化的监督。

6.png

2021年8月,河北省遵化市某小区,业主将电动车停放在集中停放处。新华社发(刘满仓 摄)

提问:这样的火灾让人痛心,但多年来电动车起火事件层出不穷。这方面,您还有什么思考和观察?

尹稚:第一,重视车辆质量,强调以电池为核心的质量管控的重要性。技术再好的电池,当热环境不正常时都会产生一定比例的故障,从而引发自燃或爆燃。那么怎么才能减少这种情况呢?可以通过环境热管理来解决,包括建设统一充电箱,并自带电池热环境感应设计,当温度过热自动停止充电。举个很简单的案子,现在大部分的手机、电脑等都有热管理系统,只要过温就会自动停机,这就是“热管理”的基本概念。

目前家用、商用、货用的电动机动车,电池体积都比较大,方便设计安装热管理系统。两轮电动车和电助力自行车因为有限重要求,企业为了成本和利润考虑,不会主动加装这套系统,导致了相关隐患风险。这两类车可以说是很多中国普通老百姓重要的出行方式,车主出于成本考虑,可能会通过非正规渠道购买非正规厂家的产品。近些年电动车火灾频发,跟这些厂家、平台违规销售廉价充电器和假冒伪劣电池有直接关系,需要严厉处罚。

第二,要尽快解决建筑材料和施工管理的规范性问题。建筑材料方面,要逐渐提升更耐燃的内外保温材料的普及水平,来取代之前大规模使用的聚氨酯泡棉、聚苯乙烯泡棉等易燃材料。施工规范方面,要提高标准、严格检验。目前建筑物更多采取的防火手段是在易燃保温材料外涂刷或粘贴带有防火功能的面层,但这与施工规范性有密切关系,如果外部防火材料装配出现漏洞或缝隙,烟花爆竹等微小火源就可以点燃防火层背后的保温材料。

第三,在住宅设计中不要过多设计一梯多户。因为一梯多户必然带来为了通风采光需求而设置天井的问题。同时,要有合理的建筑高度和开发建设强度的限制,比如,北京市执行了多年“住宅建筑容积率不许突破2.5”的规定,维护了住宅空间防御火灾的基本安全。

第四,加强管理。让专业化的队伍介入,普及专业性知识。同时,在应对灾害事件过程中,强调群防群治,走群众路线。

上述四个方面,国家近年来也出台了很多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做出了很多尝试,但是效果有限。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我认为执法不是目的,不能以处罚替代真实问题的解决,而是要提示、激励大家在警示处罚后真正下功夫地去解决问题。

在处理停车和电池管理问题方面,国内已经有了先进的实践尝试方案,最典型的就是做到车与电池分离,推广换电服务。比如,北京市推广的“换电型”电动车运营模式,换电柜像快递柜一样,容纳空间大,实现了集中充电。

在充电环节,应给予车主更为优惠的电价。现在老百姓把电池拿到室内充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物业管理机构把充电桩当做了一个谋财之道。建议采用民用电价,或者对电动车充电给予一定补贴。

在小区改造方面,实现车与电池的分离。当前绝大部分的社区住宅整体设计负荷偏低,一旦超载极容易导致短路和过度升温。应当以基层社区为单元、以居住小区为单元,建立独立的充电专线,按照合理的荷载规划线路,使得充电运营整体环节更安全,同时更能满足普通老百姓的需求。

温馨提醒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后,切忌盲目慌乱逃生。当本人所处区域着火时,如果火势处于初级阶段,可用灭火器、室内消火栓或其他灭火方式进行扑救;如遇电气设备起火,首先断开电源再进行扑救;如火焰已窜至屋顶,证明火势已成发展阶段,需立即逃出房间,并随手关闭房门,防止火势蔓延,同时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

当楼内其他部位发生火灾时,可通过楼宇内广播、居民住户微信群或开窗判断起火地点位置和烟气蔓延情况。如确认火灾发生在上方楼层,应通过疏散楼梯间疾走下楼,逃生过程中可随身携带浸湿的毛巾或衣物,以减少烟气对人体呼吸道的侵害,穿越常闭式防火门时应随手关门,切勿贪恋财物,贻误逃生时机,切记不要乘坐电梯。如确认火灾和烟气来自同一楼层或下方时,应首先触碰入户房门把手,观察门底缝隙,如门把手发热、缝隙有烟气渗入,表明外部已被烟气封锁,可用浸湿毛巾或衣物堵住门缝,减少烟气进入,拨打119告知自己被困房间位置固守待援,同时不断用水淋湿入户门,防止外部高温烘烤火势蔓延。如发现向下方向的疏散楼梯间无明显烟气应尽快逃生。

温馨提示,建议家中及办公场所常备防烟面罩、独立感烟报警器、灭火毯等常见消防器材,以备不时之需。火场瞬息万变,没有一成不变的逃生法则,重要的是多了解掌握消防知识,提高消防安全意识。

高层建筑火灾逃生口诀:火场逃生切勿慌乱,小火快跑,找准路线,莫贪财物,不乘电梯,浓烟关门,固守待援,消防器材家中常备,危急时刻平安加备。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