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学会声音 > 正文

石楠:高校

2020-11-16 09:13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在《城市规划》杂志2020年第11期的“编者絮语”中表示,高校与城市的发展不可分割,城市与高校的繁荣息息相关,城市孕育了高校,高校滋养着城市。

被新冠疫情耽搁的2020年度高校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工作,终于在10月底画上句号,又有两所高校通过评估,使得通过评估的高校总数达到52所。(点击查看相关报道:2020年度城乡规划专业评估今日在福州揭晓,11校规划专业通过评估)

根据笔者多年参与该项评估工作的经验,要办好规划专业,不仅需要按高校城乡规划专业规范的要求,具备各种基本办学条件,还要按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评估标准,对教学过程、教学质量等加以规范,更要与学校所在城市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

对于高校而言,城市具有六方面的功能:

城市是高校的基础支撑,为高校生存发展提供保障,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基础设施支撑;

城市是宜居家园,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师资,宜人的生活环境,对于优秀师资是具有吸引力的因素,以高品质人居环境吸引人才,已成为不少城市提升竞争力的套路;

城市是营养摇篮,可为高校提供充足的学术研究、专业实践的机会,孕育丰富的学术思想,甚至形成一定的学术流派;

城市是转化基地,为高校科研成果提供孵化、产业化、商品化条件,甚至就此形成城市产业链的龙头;

城市是文化容器,基于本地文化和传统,结合高校的专业发展,凝练出特有的校风、校训,形成独特的大学精神;

城市是区域节点,满足区域人才需求,促进区域科技领域的协作,提升高校在区域的辐射力与影响力,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的作用不可或缺。

对于城市而言,高校也有着六方面的重要作用:

高校是城市的人才基地,教书育人是高校的天职,可以为全国提供优秀人才,而所在城市则占有天然优势,城市能否留得住高校毕业生,反映了城市的创新能力和包容度;

高校是创新枢纽,每年产生大量原创性科技成果,这些新的知识一旦成为城市品牌,必然对城市竞争力产生积极影响;

高校是产业引擎,知识共享机制有助于高校的原创性学术成果在城市得以转化,成为创新发展、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

高校是文化高地,城市的高校数量和师生数多少是一个指标,但更在于高校蕴含的人文精神、科学家精神和文化影响力,是城市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校是空间节点,从布局上讲,高校通常是城市空间重要的结构性要素,对于城市空间形态经常具有重大影响,而大学城等复合板块的出现,则成为城市空间功能重组的常见手法;

高校是决策支撑,汇集了大量精英,他们的智慧对城市各方面的发展具有极大借鉴意义,做好决策咨询,支撑城市政府科学决策,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与城市的发展不可分割,城市与高校的繁荣息息相关,城市孕育了高校,高校滋养着城市。两者之间形成共生、共兴、共荣的命运共同体,已经逐渐形成共识。

新近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作为十四五期间第一位的重要领域,不仅要求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发展一批中心城市,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同时也提出了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形成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

这些为城市与高校未来五年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创新驱动的总体框架下,如何谋划好新时代城市与高校协同发展、良性互动的新格局,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值得规划师同行们深入探究。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