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学会声音 > 正文

石楠:周期

2020-10-26 10:50 来源:城市规划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周期,从数学周期、物理周期、化学周期,到生命周期、经济周期。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出现,是现代管理学的重要进展,所谓全生命周期管理,不仅考虑物质层面的硬件管理,也考虑经济层面的成本管理,而这一理念拓展到社会层面,则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价值取向。

就企业的一个产品而言,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从产品的需求出发,涉及到产品的规划、设计和生产,产品的销售、使用、保养、维修,以及产品的报废、回收、再利用、废弃物处理等等全过程,形成完整的策略和方案。可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核心,在于在传统的管理思路上,叠加了系统理念和环境意识,强调了消费者的需求导向。

对于城市发展和城市治理而言,用好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特别重要。

首先应该强调城市是一个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因而城市各组成部分的协同,是城市得以生长的基本前提,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消防队”式城市管理,显然是缺少了城市总体观和系统观;那种片面强调投入,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做法,则是城市缺少自身协调能力的体现。这些都难免导致用地结构失衡、基础设施配 套不足等问题。而在城市内部出现信息传导不畅、应激反应迟钝等现象,则说明城市自身的系统性已经遭受了伤害,一旦遇到类似于新冠肺炎这样的挑战,就可能出现应急处置不力、缺乏统筹配合,乃至社会动员乏力,出现系统性崩溃的悲剧。

系统观念的另一方面,则是针对生命周期的时间线而言。不了解民众的需求,主观意志或经验主义地做判断,提供的城市设施或服务就可能出现错配,一些地方说是为民“办实事”,而老百姓却未必买账,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关键就是决策者对于民众需求心中无数。而在各类设施的建设过程中,既没有充分听取民众意见,也没有广泛动员社会参与,老百姓有一种事不关己的局外人感觉。按这种方式建成的服务设施,在后期运营管理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现在提倡共建共享,不仅仅是要让市民主动参与城市建设,承担必要的责任,更在于达到共治的目的,确保项目建设从需求,到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的公众参与,在于体现老百姓作为城市主人的价值观,真正做到以人民满意度为导向。

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十分重视效益,不只是经济效益,还有环境效益。不计环境代价的发展模式必须摒弃,任何一项建设和发展,都要经过仔细的效益核算。从大的方面讲,山水林田湖草生命体应该得到尊重,城镇化不仅是环境挑战,更应该是一把解决全球气候变化的钥匙,关键是必须走可持续的健康城镇化道路。土地出让不是为了卖地谋求收益,而在于地尽其利,保证土地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促进城市土地的合理高效使用。相应地,规划工作的重点,不只是设计一种发展愿景,更在于如何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最大程度发展的路径选择。因此,规划本身不是目的,以规划引领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社会转型,促进治理现代化,才是大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十三届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和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都强调了要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他还多次强调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

应对新时代的新挑战,我们应该重新认识规划的角色。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