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中国城市70年:城镇化率提高近50个百分点

2019-09-12 10:26 来源:第一财经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58%,比1949年末提高47.9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69个百分点。同时,70年来,全国城市的数量、城市人口的规模等都实现了快速发展和提质发展的过程。

由北向南的崛起

国家统计局分析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探索发展(1949~1978年)、快速发展(1979~2011年)和提质发展(2012年至今)这三个阶段。

1949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只有10.64%。国民经济恢复与“一五”时期,我国出现了一批新兴工矿业城市,武汉、太原和洛阳等老城市也进行了扩建改造,大批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持续增加。1960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19.75%,年均提高0.83个百分点。

进入上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全面调整,一大批新设置的市退回县建制,一部分地级市降为县级市,人口流动受到户籍政策的严格控制,城镇化进程有所波动。1964年,“三线”建设开始启动,中西部地区城市数和城镇人口有所增加,区域协调性有所改善,至1978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基本保持在17%~18%之间。

但这一时期重点建设的不少城市,现在正面临收缩的局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杨国安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一时期的经济布局是行政命令的体现,并不符合经济自身发展规律。例如,三线建设中的一些企业,到了改革开放后就逐渐转移到自然发展条件更好、交通区位更好的大中城市去了。

从空间布局来看,这一时期我国城镇化呈现北高南低的格局。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给第一财经记者分析,计划经济时期,以煤炭、钢铁为代表的重化工业也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这些地方的工业化水平更高,铁路交通更发达,城镇化率也更高,大城市也是北方居多。

第一财经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我国城区人口超过100万人的城市共18座,其中北方地区有12座,占2/3。

到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改革重点很快转向城市,我国城镇化进程开始加速。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和广东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深圳也由此从昔日的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了如今中国经济第三城。

此后,随着经济特区逐步设立,沿海城市、三个“三角”地区、海南岛和上海浦东陆续开放,户籍管理制度开始放松,农村人口快速向城镇流动,乡镇企业兴起,城市和小城镇数量迅速增加。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外向型经济高速发展,苏州、东莞、无锡等外贸明星城市进一步崛起。

到了201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27%,工作和生活在城镇的人口比重超过了50%,比1978年末提高33.3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01个百分点。

这一时期,随着深圳、苏州、宁波、无锡、厦门、东莞、佛山、温州等一大批东南沿海城市的崛起,大量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工也流入到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之下,东北、华北等地的重工业城市由于体制机制原因,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受到冲击,经济与城市发展相对缓慢。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南方城市的发展水平、城区人口规模已明显超过了北方。

城镇化潜力仍然很大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由于外贸出口已难再现高速增长,再加上土地、劳动力等综合成本的上升,沿海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包括武汉、成都、重庆、郑州、长沙、合肥等中西部中心城市、强省会加快崛起。

广东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认为,未来,武汉、成都、郑州等新一线城市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它们的发展空间甚至大过一线城市。这些城市发展起来后,一方面可有效减轻一线城市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可以起到区域龙头作用,带动更多中小城市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区域差距。

2012年以后,我国城镇化进入到“下半场”。当年,十八大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我国城镇化开始进入以人为本、规模和质量并重的新阶段;2013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4年,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此后,户籍、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保和住房等领域配套改革也相继出台。

其中,近年来,我国城市落户限制大幅度放开放宽。今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要求积极推动已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在此前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已陆续取消落户限制的基础上,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

同时,各地为争夺人才,近几年也纷纷出台落户新政,加快外来人口的市民化,增加当地对教育、置业等方面的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发展。

到2018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59.58%,但距离发达国家80%的城镇化率还有较大差距。假设未来我国城镇化率要达到80%,就还将有近3亿人进城,空间巨大。再看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2018年末为43.37%,也就是说未来户籍人口城镇化、市民化的空间更大。

从区域来看,未来中西部人口大省将成为城镇化的主要增量部分。第一财经记者统计发现,31个省份中,有18个省份的城镇化率低于目前59.58%的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有10个省份在55%以下,西藏、贵州、甘肃和云南的城镇化率均低于50%,河南和四川这两个人口大省的城镇化率分别也只有51.71%和52.29%。

都市圈、城市群重构经济版图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口、经济发展要素也进一步向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集聚。大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数据显示,1949年末,全国城市仅有132个,到了2018年末,城市个数达到672个。同时,城市人口规模明显扩大。1949年末,城市人口共394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仅有5个。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城市人口规模持续快速扩大。2017年末,我国地级以上城市户籍人口达到48356万人,户籍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有14个,300万~500万人口的城市有16个,50万~300万人口的城市达到219个。

此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城市经济基础非常薄弱。但改革开放后,城市百业兴旺,2017年,仅地级以上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就达到52.1万亿元,占全国的63.0%;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4个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万亿元。

随着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城市群内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同城化趋势日益明显的都市圈不断涌现,并重构经济发展版图。

今年2月2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中国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显进展,到2035年,现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并要求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现在中心大城市的发展比较快,辐射范围早已经超过了自身的行政边界,在行政区划调整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打造都市圈可以突破行政区划壁垒,把周边地区也纳入到中心城市一起发展,把包括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等统筹考虑,让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实现共赢。

国家统计局分析指出,近年来,城市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格局不断优化,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建设加快推进,跨省区域城市群规划全部出台,省域内城市群规划全部编制完成,“19+2”的城市群格局基本形成并稳步发展。

2019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富有活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5月,中央审议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要求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

国家统计局分析指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全球知名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环杭州湾大湾区互联网经济和会展经济活力十足。新时代湾区化区域的出现,开启了我国湾区城市群经济的快速增长之路。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