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3月24-28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组建科技志愿服务团队赴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和丽水市缙云县开展“规划科技助力推进乡村振兴”活动,通过实地调研、研讨和交流,立足两县现有资源禀赋,把握乡村发展具体需求,分析两县在乡村规划建设中面临的挑战,期望通过本次活动及后续工作,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助力推进两地乡村振兴,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以下简称“学会”)积极响应中国科协号召,结合《“惠民兴县”科技志愿服务试点工作方案》相关要求,组建科技志愿服务团队于3月24-28日深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和丽水市缙云县,开展“规划科技助力推进乡村振兴” 专题调研活动。本次活动通过实地调研、专题研讨、技术培训、方案编制“四位一体”服务模式,期望为县域乡村振兴提供系统性规划解决方案。
本次科技志愿服务团队在学会党委副书记、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学会党委委员、监事张泉,学会党委委员、秘书处党支部书记、副秘书长曲长虹,学会常务理事、乡村规划与建设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余建忠以及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江勇、陈漫华、詹敏、刘维超等组成的专家团队的带领下,整合学会专家智库资源与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力量,形成涵盖乡村规划建设、风景园林、名城保护等领域的复合型团队。
学会科技志愿服务工作得到了德清县、缙云县各级政府、科协、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建设局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推进“全域联创”乡村振兴规划
助力德清和美乡村建设
德清县位于浙江省北部,是湖州市辖县,处长三角腹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而禹越镇是德清县内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乡镇,虽有良好的生态自然禀赋,扎实的产业发展基础,但也存在发展空间碎片化、产业布局随意性等问题。
3月24日下午,科技志愿服务团队针对前期编制的乡村规划初步方案中的问题难题,现场走访调研了德清县禹越镇典型乡村振兴项目,在三林村万鸟园会议室座谈了解实情并现场调研夏东村农夫体验园、木桥头村千亩漾生态湿地、天皇殿村乡村旅游项目,立足现有资源禀赋,把握乡村发展需求。
规划科技志愿服务团队合影
现场调研
3月25日上午,科技志愿服务团队与德清县科协、县自规局、县建设局工作人员开展座谈交流。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与环境艺术分院院长兼总工程师陈漫华以《共富背景下浙江省未来乡村与农旅融合新探索》为题,聚焦德清县禹越镇“全域联创”乡村振兴规划设计,深入分析了德清县禹越镇在资源利用、基础设施、配套设施、景观风貌、农旅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和挑战,初步提出“全域联动、资源共融;慢行连通、水陆共游;设施补足、全民共享;微创更新、风貌共赏;农旅融合,产业共富”五大提升策略。
德清县座谈咨询现场
张泉表示,村庄规划中要思考村庄的首要功能是农村人的家园还是城市人的花园,思考如何切实保障村民的需求、意愿和利益,思考村民的家园环境、生活品质、生产功能等。规划人在做规划时要坚持系统观,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村民就地致富问题。
石楠认为,面临新时代发展需求,规划人需要转变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村庄规划要因地制宜,做到独特性甚至唯一性,方能吸引人。同时,要有运营思维,做全链条服务,方可持续发展。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已发生改变,村庄规划应立足农民根本利益,增收的同时提高生活品质。他认为应该减少“演艺性”农业,思考如何保留村庄的原真性,满足社会的真正需求。
与会者分享了各自在乡村建设、产业振兴、文化传承和治理创新等方面的经验和见解,强调尊重乡村原有特色、文化传承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此外,与会者还就如何更好地整合资源、提升乡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民增收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提出了多种创新思路和建议。
“四个聚焦”破解重点村发展难题
激活缙云乡村振兴内驱力
缙云县是浙江省丽水市辖县,地处浙南腹地,是全国唯一一个以轩辕黄帝名号命名的县,2023年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其中缙云县黄龙村、仙源村、胪膛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但目前尚存在村庄风貌失序、产业单一、景村缺乏联动、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
3月27日上午,科技志愿服务团队在了解缙云县空间发展概况、重点村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针对上述关键问题,深入黄龙村、仙源村、胪膛村进行实地调研。
规划科技志愿服务团队合影
现场调研
3月27日下午,科技志愿服务团队与缙云县政协、科协、县自规局、县建设局、县农业农村局领导和工作人员开展座谈交流。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三分院总规划师刘维超以《缙云县重点村建设思路构想》为主题,重点分析了黄龙村、仙源村、胪膛村在用地空间、产业基础方面的现状条件,提出聚焦战略思维、空间整合、长效运营、支撑配套的总体思路。
缙云县座谈咨询现场
张泉强调了乡村规划服务的主体是村民而非市民,通过对德清和缙云的实地调研,他总结了“区、能、特、层、牌、时、效”7个字。“区”即从区域发展的角度考虑市场关系;“能”包括天、地、人、潜等方面,也就是气候因素、土质条件、村民技能、潜力挖掘;“特”即特色,其有空间范围和适宜层次,体现的是竞争力和眼界;“层”指主要所在领域和服务对象,形成结构合理的良性循环;“牌”即对外品牌对内招牌,也可以说是对外竞争力的培育和对内吸引力的培育;“时”包含发展时机、交通上的抵离时长以及游赏与旅行的时长关系;“效”主要指经济效益、投入方效益。
曲长虹表达了对科技志愿服务工作的看法,强调乡村规划应基于村庄的内生需求和实际条件。要避免硬塞式的村庄规划,要与村民进行有效沟通,确保规划的实施效果。她提议未来可以根据县里的具体需求,学会持续提供专家资源,持续推进规划服务,确保其真正落地。
石楠首先分享了学会在山西吕梁岚县、青海阳坡村等地的科技志愿服务经验,强调村庄规划要着眼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立足村民需求,避免“锦上添花”式规划,要做实用性村庄规划,产生示范作用和带动性,真正做到科技惠民、规划惠民。他反对碎片化建设,主张统筹土地、资金、政策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石楠强调产业规划和区域市场分析的重要性,走出传统发展模式,重构乡村产业生态。他建议由地方政府精准出题,规划团队解题,并建立长期伴随式服务机制。
缙云县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分析了乡村振兴的复杂性,表达了对专业规划团队的迫切需求,探讨了规划实施过程中如何与村民进行有效沟通和需求挖掘等方面的问题,期望通过科学规划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科技志愿者培训
提升专业水平、提高服务能力
3月25日下午,在科技志愿者培训会上,石楠秘书长和张泉监事分别以《健全城市规划体系的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和《历史文化名城几个基本观念的探讨》为主题,为规划科技志愿者和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百余名技术骨干分享了学术思考。
培训会现场
石楠在阐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国家规划体系和城市规划体系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治理方面要建立大规划观,政府方面要建立大市场观,职业方面要建立大服务观,学科方面建立大科学观。
张泉以他的著作《名城八探》为蓝本,重点介绍了名城由来、名城内涵、保护理念和保护路标。他强调为人民服务、为发展服务、为今天服务是保护的路标,保护的价值取向至关重要。
此次培训既有哲学思辨的理论高度,又具备指导地方的实践锐度,进一步提升了科技志愿者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从青海省西宁市的阳坡村、环青海湖地区到山西省吕梁市岚县的长门村、王家村,再到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技志愿服务团队一直在路上,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以人为本,以精湛的专业技术、全过程伴随式服务,助力各地乡村振兴。本次活动的下一阶段,科技志愿服务团队将根据调研成果和科技志愿专家团队建议,修改完善相关规划方案,切实解决德清县和缙云县乡村规划建设中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