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会议报告>第四届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 正文

王世福:“城水共治”的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与实践

2025-01-06 10:50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12月14-15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苏州科技大学主办的第四届“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2024)”在苏州成功举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会理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世福教授作题为《“城水共治”的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与实践》的主旨报告。

640.png

王世福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会理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1 城市更新中的城水共治实践 ——以广州市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工作中,文脉延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城市规划不仅需要聚焦地方特色与人居环境的有机结合,还应注重城市记忆的保留与传承。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项目为这一理念提供实践范例。

通过科学恢复被覆盖的河涌,设计团队有效地修复了恩宁路街区中的历史性城水关系,使水体的城市生态功能与文化价值得以重现。然而,实现城水共治、和谐共生的目标并非易事,项目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多部门协调的难题。例如,卫生防疫、水务、城管等部门在合作与分工方面存在诸多挑战。这些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不仅关系到项目的顺利实施,还直接影响到城市系统、水系生态修复和历史文化街区的综合提升。

案例的成功实施不仅恢复了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水系生态,还展示了水在城市活力方面的重要价值,为后续粤剧博物馆和永庆坊项目开启了文脉空间营造的序章,也为其他城市的类似项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也为城市更新中的城水共治提供了启示。

2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水关系困境:城进水退与城乡水患

通过对水面率、建成区下垫面等的数据分析,揭示了当前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城进水退”和“城乡水患”双重困境。

城市扩张大量侵占水体和湿地,导致水面率下降,生态平衡破坏,城市调蓄空间减少,洪涝灾害风险增加。同时,排水系统建设滞后和水体治理不力,使城市洪水频发,乡村地区因基础设施薄弱而更加脆弱,频繁的洪涝灾害严重影响城乡高质量发展,影响了居民生产和生活。

城水和谐共生的理念亟需深入人心。城市规划和建设应通过科学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包括保护现有水体及其连续度、弯曲度、增加城市水面率、改善排水系统、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加强公众参与。

3 城水共治的实践创新 ——以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山锦湖-听音湖片区城市设计为例

西樵山锦湖-听音湖片区的城市设计实践充分展示了城水关系是自然演化与人工干预共同作用的结果。城水关系的核心在于城市建成环境与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关联系统。规划设计通过空间干预,不仅能够塑造城水关系,还能显著提升城市与水环境的和谐共生,而城水关系也应作为评价和优化规划设计的重要准则。

在具体实践中,通过设置人工调蓄湖与保护自然水系相结合的规划设计方法,采取优化水体布局、增加生态岸线和建设亲水空间等措施,增强了水系的自然演化能力,有效解决了城市水环境单一化的问题。同时,这些干预措施也优化了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将新的城市功能与水环境系统融为一体。

因此,城水关系的人工干预应顺应水系的自然演化,以相辅相成的技术理念追求城水关系的耦合,好的规划设计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为解决城市水系单一化、主干化等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路径。

4 城水共治的路径与策略

城水共治是指在城市规划与水规划中实现空间协同治理,通过技术分野探索城水耦合的技术与管理协同路径。从一致性概念构建的角度出发,定义规划专业和水利专业中具有相同内涵或类似指向的技术指标集合,采用“以水润城、复合水网、海绵韧性、多元岸线”等多种设计策略,推动城市水管理从“蓝绿分治、城水分治”向“蓝绿融合、城水共治”的目标迈进。通过这些策略的实现,不仅能够有效应对城市与水的共生难题,还能在城水专业交叉协同的科研能力支撑下,推动更多项目的成功实践。

5 城水共治的未来展望

随着高质量城镇化的新要求,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的城水共治将成为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重要方向。广州恩宁路揭盖复涌、佛山西樵山听音湖城水融合的实践,以及水网地区、滨湖地区大量城市设计工作中追求的城水耦合型技术创新,都朝着跨学科、跨专业的科研创新、跨部门、跨地区的治理创新贡献着宝贵经验与知识方法。未来,以优化自然水环境与社会水环境为共同目标的“城水共治”理念和方法将进一步实现技术耦合、制度协同,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将实现更和谐的城水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已经专家审阅

供稿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记录整理:郑浩楠,图文来源:周敏。

热门专题

2024全国两会专题

一周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