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发挥地缘优势 建设新型城镇

2014-09-01 13:46 来源:《新京报》

新区需靠软硬环境吸引投资者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

京津冀的布局是近年来我们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21万平方公里有两大都市,这本来是这个区域的优势,但是北京、天津这两个城市越来越大,一个规模2000万人,一个是1000万人,而河北的城市200万人口的都不多。

我就在分析,河北的城市,区位条件,交通设施,各方面资源禀赋都不差,气候也和北京差不多,为什么涨不起来?当然了,北京有虹吸效应,天津也有虹吸效应,大量的要素都给吸进去了,这是区域经济的一个特征,大城市确实有聚集效应,有虹吸效应。

产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包括我们投资者的选择,要选择在什么地方,一定是选择在基础设施非常完善,环境非常好,交通非常便捷的地方。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自主选择,一定是比较良好的投资环境。

有记者问我,天津这个地方不是很先进,条件也不是那么高,一个新区怎么吸引投资者来,我说天津新区一旦环境改善了,设施完善了,你不用天津的人去招商引资,投资者也会来,投资者奔的是机遇和这个地方软硬环境。

北京应在减量规划上做出探索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总规划师施卫良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2014版的城市规划修改工作,前不久跟首都规划委员会做了规划工作的汇报,这次调整,一个是要结合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大背景,第二个还要面对北京自身发展遇到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怎么样解决城市病的问题。实际上对于北京来讲,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下一步的发展功能定位,中央也提出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等定位,进一步围绕强调这几个定位疏解首都的核心功能。

我们提出,针对北京目前的资源环境的条件跟解决城市病的问题,要在减量规划上进一步做出探索,就是在现有的建设用地的条件下,要缩减建设用地的规模,提升建设用地上的发展效应和质量。

另外,进一步解决城市现在发展一些地方效益、质量不够高的问题。比如我们怎么样使北京的城镇空间、格局,跟整个区域的空间格局更加协调,北京的生态空间,怎么样跟周围的生态体系一起融入到整个京津冀大背景当中,这也是这次总规修改当中需要考虑的,也包括环境污染,大气防治的问题。

需有前瞻性规划应对“城市病”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

和国际大都市比较,北京为什么这么早就爆发城市病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北京的城市病非常核心的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没有通过我们前瞻性的规划实现人口的均衡布局,或者在城市区域内,包括周边的区域内没有实现多中心。第二个核心原因,我们北京的交通体系没有建立起像东京一样的地铁,市郊铁路新干线所组成的具有强大承载力的交通体系。

从国外的城市来看,一个大城市和周边的城市之间形成了一个合理的设计,这个设计往往是和它的交通体系相匹配的。中心城一般要控制,不能太大,周边用绿化隔离起来,所以北京市93版的规划非常有前瞻性,当时绿化隔离,周边设定了14个卫星城,这样把城市控制住。第二个思路是要把周边联系起来,这个后来为什么没有实现呢,我总结了三条,第一个是距离,周边的卫星城和主城之间首先不能太近,一般是三十公里到七十公里,穿过绿化隔离带,有一个卫星城和主城联系。

第二个是通道,卫星城和主城之间一定是通过一站式的铁路到达,十多年前我去美国,成千上万的人从火车站涌出来,然后下了地铁,出了地铁进写字楼,下班以后就回去了,我们总结一下自己的卫星城,缺的就是一站式到达的市郊铁路。第三个是规模,不能无限地摊大饼,需要形成紧凑式的相互联系。

2/5<12345>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