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自然资源部来了

2018-03-28 10:53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3月17日,北京,阜成门内大街64号,这座古典五段式建筑风格的回字形庭院,在迎来久违降雪的同时,还迎来了历史性的变革。

当日上午9时许,经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获得批准,方案中的第一条,即组建自然资源部,将国土资源部的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组织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职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城乡规划管理职责,水利部的水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农业部的草原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国家林业局的森林、湿地等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国家海洋局的职责,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职责整合,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同时,组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由自然资源部管理。

“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从根本上解决此前存在的诸如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空间规划重叠等问题,被业内视为组建自然资源部的初衷。此次改革不仅体现了制度设计者攻坚克难的改革决心和深谋远虑的改革智慧,更彰显了中央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及大部制改革的理念。

大“部”向前,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这场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中,把方案上的白纸黑字落到实处,不仅要付出更多艰苦的努力,更考验着各级自然资源管理者的智慧。

“山水林田湖草”统一管护

根据方案,改革后,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8个,副部级机构减少7个,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6个。其中,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引起各方广泛关注。

国务委员王勇在作改革方案说明时指出,自然资源部的主要职责是,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监管,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履行全民所有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调查和确权登记,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负责测绘和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等。

从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到3月13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时的初次亮相,再到改革方案正式获批,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迅速推进。

我国自然资源管理机构经历了不同阶段的诸多调整,土地资源管理经历了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49年11月成立的内务部地政司到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管理经历了从1950年8月成立的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到国土资源部,森林资源的管理经历了从林垦部到国家林业局,海洋管理经历了从海军部门代管到国土资源部代管。

几经分分合合,在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之前,我国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基本为集中统一管理与分部门管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级管理相结合的架构。从国家层面看,实际上是由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及国家林业局这“三部一委加一局”共同支撑起土、水、林、草、矿(含能源)、海洋等六类最重要的自然资源的管理格局。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黄贤金表示,自然资源多头、分割式管理虽然深化了各类自然资源管理的内涵与内容,但由于这一体制设计难以充分体现自然资源整体性、系统性的特征,也加剧了自然资源管理的难度。

“最为严峻的是,这种多头、分割式的管理模式存在与自然资源保护责任难以界定的矛盾,这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不相符合的。”黄贤金坦言,“2007年江苏太湖水污染事件就是此类矛盾的具体体现,造成太湖水污染的具体原因,既有太湖水资源自身开发利用不当,也有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还有农业面源污染缺乏管制,以及工业开发区、城市空间等布局不当等多方面的问题。”

而在生态环保领域,一直以来也存在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等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拿水资源举例:“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分散在水利、环保、国土资源等部门分别管理,但这两个问题并不能完全割裂。这种机构设置导致横向上国家不同机构职能分散,缺乏有效协调;纵向上中央对地方监管乏力,执行约束不足;社会和市场参与不足,多元共治的环保体制较难健全。”

因此,要构建支撑人与自然和谐现代化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就需要遵循自然资源整体性、系统性的特征优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机制。

从国际经验看,自然资源部的组建也是趋势。20世纪以来,国际领域内的资源利用和管理重心都发生了重大转变,很多国家采用了“大国—大资源”的管理模式,例如美国内政部、俄罗斯自然资源与生态部、加拿大自然资源部等,都是在自然资源管理在横向上逐步拓宽,走一条多门类资源适度综合的道路;纵向上适当延伸,日益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这些表明,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对自然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的要求就越强烈。国土资源部自1998年组建以来,形成了“一部三局”的资源管理体制,初步实现了土地、矿产、海洋等主要门类自然资源的相对集中统一管理,初步实现了从陆地到海洋、从地表到地下空间的综合管控,为实现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奠定了基础。此外,林业和草原的监管职能整合到一个部门,成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由自然资源部管理,这对资源的保护将起到更加有效的作用。

黄贤金表示,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组建自然资源部,体现了市场化经济发展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符合国际上大部制改革的方向,也符合自然资源属性和国际上资源大国自然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更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

他指出,此举同时可以进一步完善“一部多局”的自然资源管理大部制格局,不仅有助于减少部门分割所导致的自然资源家底难清、利用冲突、管理成本高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提供了体制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对重要门类自然资源实行分类管理,形成集中统一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格局,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事权和职责,有助于逐步建立权责清晰、利益平衡、央地良性互动的管理体制。”黄贤金表示。

一张蓝图绘到底

自然资源部的组建,是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这一改革不只赋予了统一空间规划管理的职能,更意味着空前的重任。

我国经历了将近4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国土开发利用面临日益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国家发改委国土与地区研究所国土规划研究室主任黄征学表示,在空间规划体系发展过程中,各部门都将规划作为权力,划定不同的类型空间和各种红线,为“争当龙头”“各自为政”提供依据,导致各种空间性规划依托的基础资料、分类标准、技术方法等都存在很大差异,协调难度越来越大。

“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组指出的我区在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内违规采石就属于这类典型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厅长陈建军在参加审议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发言中提到,长期以来,内容交叉、管制重叠以及地类认定、坐标体系、规划年限、编制范围、技术标准、管控规则不一的各类规划,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体系,共同对空间进行规划布局和管制,给规划实施和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

“多规合一”呼之欲出。2014年,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这成为市县开展“多规合一”试点的主要依据,而在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面,则主要依据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目前,海南、宁夏、吉林、浙江、福建、江西、河南、广西、贵州等9个省(区)已基本完成《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确定的“四个一”目标。

“尽管法律和政府文件都强调要加强规划之间的衔接,但如何衔接、怎么衔接都没有明确规定,各政府部门均独自负责规划的编制、执行、评估、调整,即使部门之间有沟通协调,也主要是协调小问题,核心问题不予讨论,导致规划内容制定、调整、修改等都缺乏外在约束力。”黄征学表示,虽然市县开展的“多规合一”协调力度有所加大,但多数都停留在技术层面,如统一数据、统一分类、统一标准等,深层次的“功能融合”尚未真正实现。

在此背景下,自然资源部的成立对于统筹协调各主要空间性规划的关系,推动空间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陈建军表示,由一个部门统一对所有自然资源进行调查和登记,统一编制空间规划,统一对所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用途管制,空间规划的基础数据、坐标系统、规划期限、管控规则等不一致的问题将迎刃而解,空间管理事权的分割将更加明确,做到单一国土空间的无堆叠式空间管制,将为一张蓝图绘到底奠定坚实基础。

黄征学认为,将各种类型的空间性规划职能整合到一个部门后,首先将有利于展现生态文明建设价值取向,建立统一的生态边界、开发边界和功能边界,把各类空间性规划无法协调的内容统一起来。其次,有利于打破部门之间的技术壁垒和制度壁垒,积极推进建立健全各类空间性规划编制、审批、调整协同机制,从体制机制上推进空间规划体系的融合。再次,有利于整合和优化政府部门职能,明确各部门和各级政府的事权,强化规划监督,改变以往“规出多门、各自为政、管理薄弱、监督不足”的弊端,保障规划实施。第四,将空间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职能放在同一部门,有利于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无缝衔接,更好推动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

但新机构的组建绝不意味着“多规合一”改革已经大功告成。部调控和监测司巡视员董祚继撰文指出,面对新角色新使命,仍有一系列难题需要破解,巨大的考验还在后头。比如:确定空间规划功能定位、构建空间规划体系、推动科学民主依法规划以及建立规划权力制约机制等问题,都需要不负重托、攻坚克难,推动“多规合一”改革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黄征学认为,未来应在积极推进各种空间性规划技术和制度协同的同时,明确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土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空间性规划的定位,妥善处理好不同层级空间规划的关系,做好规划编制和实施的衔接,不断完善空间治理体系。

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综合管理新机制

突出生态文明建设,适应下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是此次机构改革的重头戏。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被认为是解决目前我国发展所面临的自然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

以国家公园为例,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一同整合到自然资源部的,还有原属国土资源部、住建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海洋局等部门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质公园等管理职责,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还加挂了国家公园管理局牌子。而在此前,有关于国家公园的开发建设权则分散在发改、环保、林业、海洋、水利、国土资源、住建等诸多国家部委局的手中。

2015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委联合通过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确定了北京、吉林、黑龙江、浙江、福建、湖北、湖南、云南、青海共9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市);2017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明确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对国家公园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在随后的实践中,2017年8月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同年12月,青海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挂牌成立,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各类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成为了现实。

国家公园体制的建立,核心是体制创新,关键在于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统一管理,这种能够合理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关系的行之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模式,被业界认为是对碎片化的“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格局的一次全新尝试。

而将“蓝色国土”“信息国土”整合进自然资源部,更是体现了本轮机构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指向。业内人士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陆地与海洋以及关于陆海空全部国土的地理信息,同样不可分割。将国家海洋局和测绘地理信息局职责整合进自然资源部,有利于海陆统筹、全力遏制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趋势,有利于管理好、开发好、利用好地理信息这一战略资源。

针对业界质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两部门可能存在的职能交叉,常纪文表示,要捋顺和环保部门的关系并不难,因为自然资源部行使的是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以及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而生态环境部行使的是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只要按照职责分工履行各自职能,就不会存在交叉的问题。”

“反而是自然资源部同时作为自然资源的所有者、行使者和管理者,更为业界所关注。”常纪文建议,自然资源部内部在设置部门和功能时,应将职责划分细化分类,把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职能区分开来。

学术界普遍认为,自然资源的统一管理,也为自然资源综合研究提出了更多的新命题。黄贤金表示,无论是开展自然资源大调查,还是共建自然资源大数据,其前提是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自然资源分类系统,这也是构建有序的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新机制的前提和基础。虽然10多年来,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及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一直推进自然资源学科建设,但由于自然资源学科涉及内容广泛,加之业已建立了各类自然资源学科体系,因此,新建自然资源学科争议较大。“而自然资源部的成立,对于自然资源整体性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若能够有自然资源学科的具体支撑,则对于国家战略的科技服务和人才支撑能力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黄贤金说。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