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公共服务协同弥合落差(京津冀协同发展•公共服务篇)

2014-08-15 17:06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方杰 王斌来 刘志强 马跃峰 崔 鹏 朱 虹

②互通有无

补短板共建共享

共建共享,可以是“取长补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汇聚各方力量,单个地区的瓶颈问题,迎刃而解,还能互利互补。

类似“1+1>2”的合作共赢例证,三地之间并不鲜见:

河北廊坊市固安县紧邻北京大兴区,如今每到周末,固安大剧院总会迎来一场文化盛宴,京剧、舞台剧、音乐会,盛宴的“主厨”,不少来自北京。

“北京演出市场成熟,团体扎堆、竞争激烈。到固安来,开拓了市场,市民也欢迎。”一家演出团体的老总说。固安引进这些演出,既满足了当地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又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成为“卖点”之一。

北京交通大学走出北京,到河北沧州黄骅港打造海滨学院,实现了一举两得。学院生源主要来自河北,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对口;而当地企业呢?不用为招不到合适的员工犯难,实习培训都方便,用起来还放心。学院不远,就是同样来自北京的北汽(黄骅)新厂,负责人告诉记者,学院“北汽班”的毕业生很抢手。

三地“取长补短”,潜力很大。

单就公共服务水平而言,京津高出一筹,但河北也有自家优势:地域广、人口多、提升空间大、市场机会多。比如,河北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前景广阔。目前,中信公司拟投资30亿元打造的养老康体项目,已经选址避暑胜地承德。

共建共享,落脚点在于补足短板。环京津贫困带,公共服务现状最差,自我改善能力最弱,除了财政扶持,捷径是远程教育、远程诊疗的突破。

“这名患儿,按重症型肺炎治疗了10天,病情明显好转,但病因不明。”

“我的判断是支原体肺炎。”

这是连接北京和石家庄的一场远程视频会诊,一端坐着河北儿童医院大夫,一端坐着北京儿童医院专家。两地白衣天使远隔五六百里轻松沟通,更方便了患儿家属——在石家庄就能享受国内顶尖专家治疗,无需奔波。

疑难重症远程会诊、双向转诊、邀请北京专家出诊、送医务人员到北京进修培训……去年底,河北省儿童医院与北京儿童医院签署协议,共建北京儿童医院河北国际部。“不仅惠及患儿和家长,也让我们有了‘好老师’。”河北省儿童医院院长石仲仁感慨。

③改革创新

试验田突破藩篱

给父亲拿药,是住在河北三河燕郊的宗玉旺的麻烦事。老父亲在燕郊养老,可医保定点医院在北京。每隔两个月,他就得进京一趟,有时还得拖着父亲一块,往返一趟得大半天。若在燕郊瞧病,就得先自己垫付,攒齐单据后,半年往单位送一次,报销下来,又得半年。

宗玉旺的烦恼,将随着京冀两地医保报销政策对接烟消云散。河北燕达医院将成为北京医保定点医院。今后,他不用跑北京了。

一个燕达医院,种起“改革试验田”,发力对接京冀医疗体制机制。一项项难题,一个个化解。

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属性不同,如何并存?

燕达医院是家民营医院,原先走的是“高端医疗”路线,如今转而承担基本医疗服务,下一步申请转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河北在核定批准的同时明确政策:允许合作双方在办医节余中取得合理回报。该项打破常规之举,有望激活社会资本的办医热情。

医保体系各行其道,怎么对接?

医疗价格、收费票据、医保目录,两地不尽相同。燕达的方案是两套体系同时容纳:两地均将其设为医保和新农合定点医院,按照各自收费标准、出具各自收费票据、按照各自的报销目录和要求,根据就诊人群分别按照各自医保政策进行报销。

跨地区合作办医,谁来监管?

医疗机构监管,坚持属地原则,由河北监管;涉及北京医务人员的监管,则由两地卫生主管部门协商。

区域不同,领域不同,政策不同,体制机制不同,突破协同发展的障碍,惟有改革创新。

改革,有易有难,认准的事先干。

6月17日,京津冀三地卫生部门签署“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合作协议”。此前,三地已就疾病预防控制达成合作协议,一地出现疫情,其他两地共享信息、联动处理。

看病方便不方便、教育质量如何、精神食粮是否充足、生活环境美不美……公共服务的质量,直接关乎百姓的生活。

宜居的、完善的、便利的生活环境,是公共服务的最终目标。同在一个区域,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已到,尚须加力。

扩展阅读:

激扬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京津冀协同发展)

善谋全局者必先谋一域(京津冀协同发展·高端访谈)

问诊京津冀“生态症”(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篇)

大交通牵引新时代 发挥先导作用(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篇)

京津冀要美 乡村必须美(京津冀协同发展·美丽乡村篇) 

2/2<12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