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户籍改革,关键在“人的城镇化”

2017-08-14 09:5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进不去的城市,回不了的乡村。”在大城市打拼的外乡人,心里总是藏着这样的忧伤。

在中国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无数百姓扛着包袱背井离乡谋生活,大城市给了他们更好的收入,他们也给了大城市经济活力,二者互为正向激励。可是如果他们得不到融入感和归属感,这些流动的“人口之河”迟早会慢慢停滞,不仅经济红利不再,甚至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户籍改革,迫在眉睫。

有人认为户籍改革简单,公安部门大笔一挥,户口本上相应栏目的状态名称一变,改革到位,万事大吉。这样的修改,那自然是很方便的事。可是,户口背后负载着太多的利益,对很多人来说,它意味着上学、就业、养老、看病、住房、土地,还有对一个城市的感情归属。牵扯到如此众多领域,涉及如此庞大规模的人口,户籍改革需要统筹兼顾、着眼长远。正因为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来抓,一系列重要会议相继召开,重要措施相继出台。

2014年6月,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构建新型户籍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提速。新型城镇化建设有了更深刻的内涵——不是让外来人口简单地进城务工,而是要真正共享城市公共服务;不仅要基础建设的城镇化,更要“人的城镇化”。

紧接着,实招出台。2016年1月1日,《居住证暂行条例》施行。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农业、国土、教育、人社、卫生计生、住建、财政、发改等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解决流动人口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以及农村“三权”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公安部透露,今年年内将实现居住证全覆盖,其各项配套制度也将逐步完善。如今各大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也在制定和出台便利措施,取消落户的学历、工作等要求,放开购房、教育等限制,吸引外来人口住得下来、融得进去。目标所向,是改善人口结构,促进经济转型。

改革从来都是逆水行舟。尤其户籍改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中的重要一环,既要解决好几亿在城市打工的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问题,使他们能把根扎在城市,又要解决好城市变大之后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城市保持旺盛的活力,这是个非常艰难的工作,需要决心、需要智慧、需要时间。实现“人的城镇化”,还需再接再厉。

“改革关头勇者胜”。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坚持这一条,户籍改革就有了奋斗目标和动力。

链接

武汉户籍新规实施后

大学毕业生日均落户量翻番

自5月22日武汉为降低大学毕业生落户“门槛”出台新规至今,落户武汉的大学毕业生总数超过2.6万人,平均每天约有400名大学毕业生落户武汉,较新规实施前翻了一番。

武汉市公安局治安管理局副局长耿炜说,户籍新规实施以来,武汉各个区的户籍办理窗口均出现了大学毕业生排队等候办理落户的情况。统计显示,自5月22日新规实施至今,在武汉落户的大学毕业生超过2.6万人,日均落户人数较新规实施前翻了一番。

今年5月22日,武汉出台户籍新规,明确调低大学毕业生落户“门槛”:毕业3年内在武汉就业创业普通高校毕业生无须买房,只需提交《申报户口登记表》、原户籍材料、身份证、劳动合同或工商执照等材料,即可申请落户武汉。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