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县域城镇化发展需多元模式

2017-01-23 10:42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张荣天

县域城镇化作为城镇化发展体系中基础组成部分,是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坚实底座与重要载体,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县域日益成为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主阵地”。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县域城镇化作为城镇化一个重要梯度类型,结合当前中国县域城镇化发展阶段、区位条件、人口集聚趋势、自然资源及文化禀赋等影响因素,笔者认为,我国县域城镇化发展存在四种典型模式:

第一,现代农业主导型。高起点、高水平做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突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步伐;要加强引导、重点培育、发展壮大现有的县域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突出区域农业资源特色,培育农业产业,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区域性农产品加工集散中心。通过增加各种投入,完善农业现代化装备,通过提升组织化程度,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各种业务培训,提升农民现代化知识水平。另外,还需逐步建立起适应农业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及集约化发展的新型现代农业制度。

第二,新型工业主导型。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工业体系,推动资源主导型向新型工业化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化核心战略,高端带动,重点突破,全力发展战略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先导性产业,稳步提升基础性产业,限制和淘汰劣势产业。坚持信息化带动,大项目支撑发展;推动企业裂变、央企对接、园区经济及产业集群发展;加强节能减排,调整县域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将县域开发区、工业园区建成产业链的集群园区,新建工业园区要与城镇化建设统筹结合形成共赢效应;整合县域园外企业进入工业园区,探索企业入园的优惠政策和措施,还要积极承接区外产业转移,吸引企业落园区。

第三,特殊资源主导型。结合区位特点、市场前景、自然禀赋转变发展思路,调整产业结构,由单一的资源主导型产业结构向多元主导型产业结构转变;另外,资源主导型县域一直以粗放型方式为主,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为先导,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优势资源,大力发展资源精深加工,提高资源产品附加值,通过产业链条的延伸和扩展,提高产品附加值、技术含量,发挥产业群集约化生产效应,并通过增强产业自身的竞争能力来摆脱对资源单纯依赖;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仅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降低发展资源消耗,解决县域城镇化发展与环境资源矛盾。

第四,都市边缘主导型。大城市周边近郊区县,因毗邻大城市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相对低廉生产成本,成为分担大城市功能和承接产业转移首选地;积极思考找准自身在大城市的定位,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对接,从而全面实现资源共享常态化、区域合作常态化以及人文相融常态化;同时,抓住大城市不断成长的机遇,主动呼应大城市功能外溢、空间扩展的趋势,以完善大城市配套服务功能为主,发展自身特色为辅,大力发展功能互补产业,与大城市共同构建完备的产业结构体系;主动接纳大城市过度集中的人口和工业,防止大城市的过度扩展,从而与其形成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竞合共生态势,实现大城市与自身发展双赢。

(作者系扬州大学苏中发展研究院博士后、硕士生导师)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