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成都城市构架解读 双核布局让城市回归“以人为本”

2016-09-19 08:44 来源:成都商报

成都繁华的城市夜景 王刚摄

高端访谈

陈怡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总规划师、编制《成都市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的项目组负责人

新闻名词

GaWC世界级都市

1999年,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Study Group and Network,GaWC)以英国拉夫堡大学为基地,尝试为世界级都市定义和分类。世界级都市名册于GaWC 5号调查学报中概述。目前,GaWC的世界级都市名册是全球关于世界一、二、三、四线城市最权威的排名。

新闻延伸

面向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

《成都市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正在编制

由市发改委牵头组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编制,总规划师陈怡星所在项目组主要承担的《成都市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于2015年8月正式启动编制工作。

该《规划》是面向我国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针对成都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研究。旨在找准成都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方向,为未来30年城市发展建设寻求一条更加科学合理、生态绿色、具有竞争力的路径。在面向长远的同时,规划也着眼当前,针对成都发展中的问题,结合“十三五”规划,提出近期可实施的发展建设规划策略。形成长远结合、虚实相扣的完整规划体系。

规划采取了多方合作、全民参与的方式,在中规划项目编制组的统筹下,协同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香港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方智力资源共同完成编制,同时积极调动成都市民与企业参与,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的方式,大量收集了市民与企业对未来成都发展的构想。目前规划已完成实地调研和群众参与工作,并形成初步规划成果。

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在构建城市空间上,成都提出构建网络城市群,按照“双核共兴、一城多市”,拉开城市发展架构,建强“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核心区”两大极核,着力构建“哑铃型”城市形态;同时按照“独立成市”的理念,建成一批卫星城。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采访了承担编制《成都市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的项目组负责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总规划师陈怡星,她认为成都的空间结构应从“中心-边缘结构”走向相对扁平的网络结构,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从廊道蔓延式的发展走向功能完善的城市组团建设。

除此之外,成都提出打造“小街区规制”、“独立成市”,她也认为,对于市民而言,两者更多的是就让城市回归到“以人为本”。

成都空间结构改变

从中心-边缘结构走向扁平的网络结构

在城建规划领域来讲,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城市形态和城市空间、城市功能?陈怡星留意到,在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主要任务中提到,要加快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加强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全面提升国际交往便利度和交流合作紧密度,打造内陆开放型高地和国家门户城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国际化大都市’在学术界更多地被称为‘世界城市’或者‘全球城市’。”陈怡星提到,萨斯基娅·萨森于1991年出版了《The Global City》(《全球城市》),认为全球城市是全球资本的服务中心。目前,国际上已经形成了若干比较受认可的世界城市或者全球城市测度标准和方法,包括全球经济实力指数、财富报告、全球城市竞争力指数等。综观全球城市的测度方法,可以发现学术界对全球城市的认识逐步转向对城市文化、创新、宜居等软指标的多元关注,普遍认为一个全球城市除了应具有全球资本控制和服务能力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创新发展能力、文化影响能力、以人为本的宜居环境和公共服务供给。

在城市形态和空间布局方面,全球城市面临两大特征:一是区域化。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全球城市区域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基本单元,因此在全球城市区域中,单个全球城市的空间结构趋向于更好地与区域对接。二是扁平化,城市中某一组团、节点会因某一项专业职能,而直接融入全球经济网络,因此全球城市的空间结构会从中心-边缘结构走向相对扁平的网络结构。

“成都在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方面已经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根据权威机构最新发布的全球城市体系(GaWC)排名结果,成都已经进入世界级都市“预备役”的HS(high sufficiency,高度自足城市)级,在HS级中位列全球第6位、中国第1位,即将成为中国第一个进入GaWC世界级都市体系的内陆城市。此外,在英国经济学人发布的世界城市竞争力指数等排名中,成都均有入榜,是除北上广深以外的第二层级的世界城市。

未来的发展方向

着力构建“哑铃型”城市形态

陈怡星认为,目前提到的关于成都城市规划建设的多个思路,对于成都创建国家中心城市,是非常有帮助的。包括建网络城市群,要按照“双核共兴、一城多市”,拉开城市发展架构,建强“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核心区”两大极核,着力构建“哑铃型”城市形态;同时按照“独立成市”的理念,建成一批卫星城。

实际上,“独立成市”几年前提出时,陈怡星对这一城市规划理念早有关注,“目前‘摊大饼’式的传统规划思维,很容易使成都这种超大中心城市陷入‘大城市病’的困局。要应对这一难题,就必须按照独立成市的理念,构建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城市群。”

在陈怡星看来,“独立成市”的理念,确实拥有诸多鲜明的特点,包括主要强调产城融合的城市功能、公交主导的城市交通、完善的公共服务和宜人的人居环境。“‘独立成市’下的城市组团,适宜出行、人口规模合适,能满足大众周末、节假日的城市休闲生活需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师陈婷也认为,每个组团配置与城市中心相同等级的公共服务设施,保证人们在适宜的出行距离和时间下享受到城市内全部的公共生活,“不仅如此,每个‘独立成市’下的城市组团,其医疗、教育、文化设施等的建设水平是和中心城区的建设水平一致的,能有效缓解城市中心区公共服务设施高度聚集的现状。”

“我们认为成都应该按照‘独立成市’的理念进行建设,但我们强调成都的资源不仅仅集中在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不过陈怡星转而建议,“应该是相对均衡分散,所以应该建立一个网络空间体系,把成都的资源统筹起来。成都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从廊道蔓延式的发展走向功能完善的城市组团建设。”

“独立成市”和“小街区规制”

更多的是让城市回归以人为本

“小街区、独立成市的发展思路与理念,我们都是十分赞同的。”陈怡星认为,如果说“独立成市”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大城市病,强调城市的组团化发展,“小街区”则主要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生活领域和街道尺度。

陈怡星留意到,在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主要任务中提到,要按照小街区规制,在中心城区、城市新区和卫星城,统筹规划控制街道宽度、路网密度、用地尺度,完善生活配套,形成相互融合、脉络通畅、宜业宜居的有机小街区,提升微循环、增强通透性、体现人情味,延续城市发展文脉。

不过她也认为,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讲,其实宽马路和小街区“并不矛盾”。“我们认为路是‘该宽则宽,该窄则窄’。”“宽马路”是在城市尺度解决城市的交通联系问题,“小街区”则是在社区层面强调人行尺度和街道生活建设。道路“宽窄”应从城市实际的功能需求和市民的生活需求出发,合理建设。

作为普通市民,该如何去理解小街区和独立成市,它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和帮助是什么?陈怡星认为,对于市民而言,“独立成市”和“小街区”更多的是让城市回归以人为本。

“小街区”实际上是更多地强调以人为本的建设方式,在社区层面强调人行尺度和街道生活建设。因此对市民而言,小街区的建设实际上是让社区回归人性化,在适宜人步行出行的距离范围内,有完善的社区生活服务设施和文化休闲设施配套齐全,老人和孩子安全有保障,满有24小时便利生活服务设施,出行方便,有很好的活动和交往空间,居民有强烈的文化认同和社区归属感,这就是典型的小街区。成都商报记者 辜波

双核背后的底气

成都进入世界级都市“预备役”

GaWC定义的世界级都市标准,等级划分为Alpha++(特等)、Alpha+(一线强)、Alpha(一线中)、Alpha-(一线弱)、Beta+(二线强)、Beta(二线中)、Beta-(二线弱)、Gamma+(三线强)、Gamma(三线中)、Gamma-(三线弱)。

根据权威机构最新发布的全球城市体系(GaWC)排名结果,成都已经进入世界城市“预备役”的HS(high sufficiency,高度自足城市)级,在HS级中位列全球第6位、中国第1位,即将成为中国第一个进入GaWC世界体系的内陆城市。

经济特点

□国际性企业、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跨国企业)集团等总部进驻,并设有影响世界经济的证券交易所

□对城市本身、所在地区甚或整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有重大经济贡献

□主要证券指数所在地

□提供多种国际金融服务,特别是金融、保险、房地产、银行、会计和市场方面的服务

政治特点

□对国际事件和全球事务有重大影响力和参与度,如属具有重大影响力国家首都的华盛顿特区、伦敦、巴黎、东京、莫斯科、北京、柏林等

□设有国际机构总部,如联合国(纽约)、世界贸易组织(日内瓦)和欧洲联盟(布鲁塞尔)等

□数目庞大的城市市区人口、大都会中心区人口(通常数以百万计)或大都会区人口

□人口组成多样,以人口、流动性和都市化程度等作指标

□生活水平或城市发展高

文化特点

□蜚声国际的艺术机构或组织,博物馆、艺术馆、歌剧团、芭蕾舞蹈团、管弦乐团、电影中心、剧场等

□文化气息浓厚,拥有电影节、首映、热闹的音乐或剧院场所、艺术中心、街头艺术表演和年度节目巡游等

□有影响力的世界性媒体

□强大的体育硬件、竞技社群,如拥有大型体育设施、本地联赛队伍,以及举办国际体育盛事诸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或大满贯网球赛等的能力和经验

□著名的教育机构,如拥有知名大学、国际学生人数多、研究设施完善等

□多元而独特的城市文化

□观光事业蓬勃,在文史丰富人才辈出的古城,闻讯远来的旅客众多,拥有重要历史和文化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

□为艺术作品、社群网络传媒、电视、电影、电视游戏、音乐、文学、报刊、文献等所描绘或提及的次数多

基建特点

□先进发达的交通系统,如高速公路及大型公共交通网络,提供多元化的运输模式(地下铁路、轻轨运输、区域铁路、渡轮或巴士)

□规模庞大且使用率高的公共交通系统,铁路使用率高、汽车数目大并有重要港口(如属海岸城市)

□一个作为国际航线中心的国际机场,并有航空公司以其作为枢纽,并拥有庞大的客运(包括国内及国际线)或货运量

□先进的通讯设备,如光纤、无线网络、移动电话服务,以及其他高速电讯线路,有助于跨国合作,如东京和首尔堪称世界电子和科技中心。

□完善的医疗配套,包括医院、医学研究所等

□壮观的天际线和摩天大楼群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