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新一轮东北振兴的时代背景和总体思路

2016-04-29 09:41 来源:《经济日报》

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但唯有取得突破,新一轮东北振兴才能开创新局面。新一轮东北振兴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只要坚定信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将过去积累的市场、产业、供应链等优势转化为新动力成长的条件,新一轮东北振兴将充满希望。

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这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进新一轮东北振兴的纲领性文件。要深刻认识新一轮东北振兴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坚定信心,知难而进,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四个着力”的总体思路,全面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努力开创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新局面。

一、新一轮东北振兴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东北地区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原材料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2003年中央作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十多年来,在中央支持和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2003年至2013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经济年均增速分别为12.5%、13.3%和11.3%,均高于同期全国平均10.3%的增速。东北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国有企业竞争力增强,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向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社保体系建设、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棚户区改造等有效推进,社会民生明显改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是正确的。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纷繁复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凸显,国内外形势变化对新一轮东北振兴提出新的要求。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要求新一轮东北振兴主动适应新常态的变化趋势。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的市场需求发生深刻变化,东北地区钢铁、煤炭、油气、化工、建材等行业面临较大过剩压力,要求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下决心化解过剩产能,清理“僵尸企业”,加大资产重组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还要通过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增长点,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加快新旧动力接续和转换。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但唯有取得突破,新一轮东北振兴才能开创新局面。

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调整要求加快推进新一轮东北振兴步伐。东北地区地处东北亚核心地带,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加快新一轮东北振兴,有利于拓展我国与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合作,促进东北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东北地区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要求新一轮东北振兴全力推进改革攻坚和经济转型。2014年和2015年,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速均位于全国后五位,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和财政收入增速大幅回落。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有外部性周期性因素的影响,但根本上是体制机制问题,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问题。新一轮东北振兴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进一步推进改革攻坚,打破传统体制羁绊,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努力走出一条有东北特色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之路。

二、新一轮东北振兴要坚定信心知难而进

东北地区区位条件优越,国土面积占全国的七分之一,人口有1亿多,资源、产业、科教、人才、基础设施等支撑能力较强,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加快推进新一轮东北振兴,不仅有基础有条件,也具有广阔前景。

新一轮东北振兴要坚定信心。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东北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东北三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经由2003年的不足3000美元提高到2015年的接近8600美元,辽宁省已突破1万美元。近年来,高铁和核电设备、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生物工程、新材料技术、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业等新的增长点加快孕育并不断破茧而出,科技研发和创新等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加快形成并不断蓄积力量。新一轮东北振兴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只要坚定信心,将过去积累的市场、产业、供应链等优势转化为新动力成长的条件,新一轮东北振兴将充满希望。

新一轮东北振兴要知难而进。当前,东北经济区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除了进入新常态全国普遍面临的“三期叠加”的因素外,从根本上还在于没有消除计划经济遗留的体制性弊端,没有解决老工业基地的深层次矛盾和产业转型问题,没有形成新旧增长动力转换的“生态”环境。只要敢于攻坚克难,多从内因着眼、着手、着力,找准症结,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以啃硬骨头精神加快改革攻坚和经济转型,新一轮东北振兴就一定能出现新局面。

新一轮东北振兴前景广阔。东北地区制造业基础好,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拥有一批在我国产业体系中举足轻重的企业,在重大技术装备和国防科技等领域具有战略支撑作用。只要在发挥好传统优势产业作用的同时,推进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为新兴产业和新的增长点发育营造良好环境,促进新动力成长并逐步替代旧动力,新一轮东北振兴将迎来广阔前景。

三、把握“一个中心、四个着力”的总体思路

当前东北经济区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阵痛凸显,创新创业环境不佳,就业和民生保障压力增大,新一轮东北振兴要牢牢把握“一个中心、四个着力”的总体思路。

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东北经济具有典型的速度效益型特征。2014年以来,随着经济增速台阶式下降,企业利润和政府财政收入大幅下滑。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就要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投资回报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劳动报酬和居民收入持续改善。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并不是不要速度,而是要深入研究在注重质量和效益前提下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举措和办法,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

着力完善体制机制。东北地区的体制性弊端集中表现为经济活动行政干预过多,市场化程度低,国有企业活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营商和投资环境欠佳等。通过改革开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治本之策。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积极发现和培育市场,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不合理干预和对市场主体的不合理管制,优化营商和投资环境。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真正确立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国有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切实增强企业内生活力、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引领力。

扩大开放也是改革。要发挥东北地区沿边沿海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主动对接沿线国家需求,推动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努力将东北地区打造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地带。大力改善知识产权、行政、法律等软环境,推动同欧美等国家相关合作机制和平台建设,高水平推进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研究在东北地区符合条件的地方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

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东北地区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结构偏重,产品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产业链不完整,产业集群发展滞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小,尚未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增长点。推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要促进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提升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以及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融资租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产品新业态,发展壮大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和智能装备、先进发动机、集成电路装备、光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产品,发展网购、电商等新型业态。充分利用东北地区骨干企业多等优势,加快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着力鼓励创新创业。东北地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众多,但科研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把创新作为培育东北老工业基地内生发展动力的主要生成点,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加快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强重大创新载体与平台建设,在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新材料、洁净能源等领域建设若干国家实验室。改善创新金融服务,培育发展创投风投众筹等金融支持创新的工具。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培养人才,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当前,随着东北地区工业生产、企业利润和政府财政收入下滑,就业和保障民生压力增大。要千方百计保障民生资金投入,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继续实施棚户区、独立工矿区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推进城市改造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持与民生相关的服务业发展,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