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通风廊道能吹跑雾霾吗

2016-04-12 10:37 来源:《生命时报》

近些年,每当城市遭遇雾霾时,民众便眼巴巴地“等风来”。因此,“城市通风廊道”再次引起公众关注,人们期盼着这一举措能“引风吹霾”。通风廊道究竟能不能缓解空气污染,又是否会殃及周边城市呢?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

各地拟建通风走廊

早在几年前,北京、广州、西安、南京、福州等城市就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提出过类似“通风廊道”的概念,以此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一系列难题。但当时城市规模普遍较小、环境污染问题不明显,这一规划思路未得到应有重视。近年来,随着雾霾危害日益严重,风道建设再次被提出。

通风廊道又称“城市风道”,是通过规划建设保证城市主风道的畅通,把郊区的风“引进”市区。据报道,北京市在2月份提出风道规划,计划修建5条宽度500米以上的一级通风廊道和多条宽度80米以上的二级通风廊道,其中5条主廊道串起了多座公园和绿地。比如,第一条廊道从植物园开始,至昆明湖,经昆玉河,穿紫竹院公园、动物园一线,最终抵达玉渊潭,改善西北部通风环境。其他风道基本也是一路向南,输送新风。

无独有偶,西安去年也出台政策,要求严格保护市内风道,风道内禁止建设高楼;福州规划了“一轴十廊、一门多点”的通风格局,并写进《生态福州总体规划》中;香港特区规划署制定的《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提出,“应沿主要盛行风的方向辟设通风廊,增设与通风廊交接的风道,使空气能够有效流入市区范围内,从而驱散热气、废气和微尘,以改善局部地区的微气候”。

风道旨在缓解热岛效应

“国外最早提出通风廊道时,就是为了解决热岛效应,减缓城市废气、汽车尾气的聚集。”彭应登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事实上,北京市规划委也是为了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从城市内部结构来说,如果建筑物过于整齐划一,缺乏通风廊道的规划布局,会使得城市内部风穿行不顺利,容易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由于城市钢筋水泥建筑集中,柏油路面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升温更快,使得城市气温更高,并向四周和大气中大量辐射。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中,就像大海中的孤岛。热岛效应较强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的地方,会造成热污染,尤其在夏天时对城市居民伤害更大。气象部门监测显示,2012年,北京城区热岛面积已占到77%。城市风道的主要意义在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将郊外的偏冷空气引入城中,降低城内温度。彭应登强调说,通风廊道主要是着眼于改善城市的微气候,解决的是城市内部问题。北京的通风廊道主要是让中心城区与远郊区县之间更好地“换气”。至于城市风道能形成多大的通风效果,还需要缜密的科学研究。

不可否认的是,热岛效应会形成热岛环流,污染物非但扩散不出去,反而会把郊区的污染带进来,加剧城市空气污染程度。一项针对西安市城市风道建设的报告指出,传统城市规划对通风因素的考虑比较欠缺,高强度的城市开发建设没有留出合理的通道,导致市区通风不良,以至于城市热岛效应和大气污染等问题频发。从这个角度看,在整体风力较小的情况下,通风廊道对微环境中的污染物扩散是有一定帮助的。如果通风廊道能形成空气对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驱散城里的空气污染。

有些人担忧,通风廊道是否会将雾霾吹到下风向的城市。彭应登对此指出,风对污染物有着输送和扩散两大作用。四级以上的大风主要以后者为主,既能把雾霾送走,又能吹散,也就是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稀释扩散,让雾霾彻底消失。

有了风道也要“等风来”

英法两国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北半球最近30年风速减慢,风速下降幅度在5%~15%之间,可能的原因包括气候变化影响气流的传统活动模式、森林植被恢复和增长使得地球表面更“粗糙”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莫兴国研究员的团队也发现,华北平原风速在过去50多年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大多数百姓会将城市风速下降归因于现代化的建设,认为“一层层的高楼大厦挡住了风沙,也挡住了吹散雾霾的风”。

彭应登对此表示,从某个地区的整体大气环境来看,建筑物对大气边界层系统风的影响微乎其微。华北地区近年来冷空气强度减弱,风速有所减缓,主要还是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而这是缘于整个大气环流层面的问题,并非城市尺度的微观建筑环境所能造成的。从城市微气候尺度来说,城市里过多的“大高楼”确实会让空气摩擦系数增大,从而导致城市某些街区的局部风速减缓,但对整个城市的平均风速影响不是很明显。所以说,雾霾扩散不出去与城市内部的风阻关系不大,不能武断地认为“高楼大厦挡住了风”。风道再多,如果大气环流动力不足,无风可引,也还是赶不走雾霾。去年冬季华北地区整体空气指数爆表,就连渤海湾这种扩散良好的地区都难以幸免,主要是因为整个区域没有形成大气流动的通畅环境。归根结底,中心城区通风廊道网络的形成对改善微气候还是有作用的,对促进污染物扩散有一定辅助作用,但先决条件是有风。也就是说,即便风道构建完成,要想“吹跑”雾霾也还是要“等风来”。

“治源”才是根本

雾霾的产生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过多大气污染物排放,这是主因;二是不利的气象因素,例如静稳天气下更容易产生雾霾,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没有风。因此,就算污染源没有增加,但污染容易积累,形成雾霾天气。

可见,治理雾霾应从源头和去向两方面着手,而治理源头污染、减少排放才是根本。研究表明,北京当前的雾霾主要还是来源于大规模的汽车尾气和燃煤带来的污染。如果这些根源不解决,单靠城市风道显然是无济于事的。而治理源头方面,除了产业结构升级和清洁能源等,多种树,尽可能保留湿地和公园,增加新建设、开发地区的绿化率等,都可以减少雾霾的发生。

风道建设不是大拆大建

彭应登指出,构建城市通风廊道有三大元素,一是成片绿地,二是河流和湖泊水面,三是道路。其中前两者还能起到生态廊道的作用,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堪称“城市之肺”。所以,城市风道的设立不仅能改善城市的微气候,缓解空气污染,而且对提升城市基础生态环境条件也有一定积极作用。

在城市通风廊道的建设中,彭应登建议,规划早期要充分考虑风道的布局,而不是等到城市建成了再补建;还要与生态廊道建设、绿色空间、道路建设结合起来,而不是盲目地去建设。根据北京市规划委的意见,并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寻找出来几个有条件的通风廊道,避免高楼密度过大,尽量形成开敞空间。此外,北京还要考虑和周边城市,比如廊坊、天津、保定等之间的缓冲带或隔离区,让北京与其他城市之间有足够的绿色空间和缓冲地带。

(本文由本报记者张杰采写)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