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基层工作者眼里的“城市工作”

2015-12-22 10:56 来源:人民论坛网

【编者按】

11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第十一次会议,强调要做好城市工作;

1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在分析研究2016年经济工作的同时,对城市工作也进行了研究部署。

而根据最新消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于近日召开。这是时隔37年后,“城市工作”再次上升到中央层面进行专门研究部署,预示着我国城市工作将迎来重大突破。

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我们的总书记习近平对城市也非常关注,他认为,考察一个城市首先要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网上曾有人给习近平建议,应多给城市留点“没用的地方”,习近平说:“我想就是应多留点绿地和空间给老百姓”。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城市未来之路应当怎样走,习近平有着系统化的思路,并在不同场合有过很多的阐述。

而抛开顶层设计,即将成为城镇化最大受益者的基层工作者们,对城市工作有着怎样的看法和建议?

开展城市工作更应注重【保护文化遗产】

云南建水县   卢珏君:在如今的城市生活中,民族精神文化饱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城市建设中毁掉许多古建筑,搬来了许多洋建筑,使城市逐渐失去个性、失去民族的特性。因此开展城市工作,保护好文化遗产是首要条件。第一,全民参与保护。政府可推出嘉奖制度,鼓励民众参与到文物保护行列当中。进而提高民众的积极性,加大文化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积极参与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当中,应该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不只是专属保护机构的事,而是大家共同的事。第二,保护文化遗产原真性。联合国对历文化遗产保护所提倡的标准是原封不动的保存,即冻结保存。历史文化遗产首先要保证是真实的历史原物,要保留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和面貌。在后期的整治中尽力做到梁思成先生提出的“修旧如旧”原则,修补要用原材料、原工艺、原样式,以求达到还原其本来的历史面目,使遗产能够“延年益寿”。第三,城市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相结合。合理把握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把文化遗产做“活”。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要充分利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产品创作,进行知识产权开发,凸显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多重作用,让文化遗产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相结合的“双赢”局面。

城市工作要【协调发展】

金平县  杨鹍鹏:《论语·先进》 “子曰:‘过犹不及’”,意指做事情要恰如其分,城市发展亦是如此,应该遵循规模、容量、节奏相互协调的原则,如果一味的追求规模、速度,过度的投资和资源聚集,不但对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无益,也极大的浪费了资源,实在可惜。

所以,在城市发展进程加快的今天,不妨把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作为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效率的关键,把各领域发展的协调程度作为衡量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不贪“快”,不唯“大”,在切实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上下功夫,在全面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上使足劲,城市的发展才能脚踏实地。

城市规划要有【“横纵”思维】

重庆市潼南区古溪镇  杨银萍:城市规划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脉络,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未来,是市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来源。城市规划必须要有“横纵”思维,体现系统性、科学性、长远性。

城市规划要有“横向”思维。城市是国家发展的“细胞”,城市规划应该遵循国家发展的整体规划,保证宏观与微观的统一;城市规划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要在总体规划的指引下,做好详细的规划工作,实现体系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业规划的衔接和配合,产生“1+1>2”的效果;市民是城市规划的见证者、受益者和评判官,同时也必须是参与者,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必须发扬民主,征求市民的意愿,尊重社会不同阶层的意见和建议。

城市规划要有“纵向”思维。“绿色”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发展理念,在城市规划中也应该得以体现,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和政绩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要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平衡,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各级部门是城市规划的实施者,但不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必须要保证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这有赖于通过建章立制,来实现城市规划的稳定性,杜绝“一任领导一任规划”的现象。

城市治理要演绎【绿色生活】

赵平智:“绿色化”是当今世界的一大发展主题,是老百姓长期秉持并期望永久延续的生活方式,城市治理要对标“绿色化”才能让生活更美好。在旧城改造上,要注意保留古建筑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形态上勾勒出人民的记忆轮廓,刻画出人民群众对本民族古老建筑的追根溯源足迹。在卫生整治上,要通过改造市民、改造环境、改造制度等整形易容“手术”,促使城市实现华丽转身。在环境保护上,要为昔日遭受生态破坏的面山披上绿装,向涵养水源、美化环境、提高品位迈出实质性步伐,推动林木植被不断向城市周边延伸,使“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现代生态园林式生活变成“家常饭”而不是“奢侈品”。

城市规划当【尊重规律、以人为本】

重庆市潼南区古溪镇  彭小曼:城市规划应当以人为核心,在城市规划中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尊重自然、天人合一。

在编制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不妨考虑这样几方面的因素,做到三个“统一”。一是要注重自然与社会的统一。在如今的城市发展中,交通拥堵、雾霾严重,各类“城市病”频发,我们在抱怨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糟糕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早已被钢筋水泥包围,哪怕是一丁点儿的道路绿化,我们可能都会觉得浪费,城市中的土地所谓“寸土寸金”,我们恨不得全部的土地都用作商业开发。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发达国家也犯过“城市病”,但通过城市绿地开发等方式,英国等西欧国家已经走出“城市病”的困境,绿色发展理念正渗透在城市发展的每一个细节。二是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历史城市的文化灵魂,彰显的是城市的文化气质,在现代都市的快速发展中,许多城市汲取了许多新的城市建设理念,各类新式建筑层出不穷,但是我们在发展现代都市的过程中,也不应忘记历史印记在城市发展中的感召效应,一座古老的建筑、一个古朴的小镇、一棵数百上千年的老树可以成为整个城市的共同记忆,这些历史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凝聚作用不容小觑。三是要注重地上与地下的统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管理开发者,往往注重的是地表的城市建设——项目开发、工程建设,城市形象日新月异,城市现代化程度日渐提升,但我们不能忽视城市的地下建设。城市的地下工程建设,关系的往往是与普通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电力、通信、给水、排水、燃气等各个方面,几年前的北京大涝、青岛燃气爆炸、长沙“缺失的井盖儿”等事故的发生一次次提醒着我们城市的地下工程建设更应该值得我们重视,因为地下的一项项工程关系的是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城市工作要【综合看、辩证办】

河口县委组织部  后璟玥:城市不是一座工厂,不能只为提高工作效率、展示形象而存在,它也是人居住的地方,要为人提供方便,如果变成以水泥压迫人、排挤人,那么,我们还会把它当成家吗?其实城市工作一旦背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就会给城市治理带来诸多难题,造成发展不可持续。做好城市工作,建设宜居城市,必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建设水平,破解环境治理难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城市。因此,在开展城市工作中,从理念上讲,要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从战略上讲,城市的功能定位决定城市构建的基本内涵和路径,但不管哪一种城市的构建,都应该坚持九个字的思路:低成本、集约化、见实效。除了这些,还应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如在城市规划管理、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明确信息化应用重点,集中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问题,以探索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和社会应用的城市建设良性发展。

城市工作应有【文化张力】

个旧市   李华明: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如此,城市亦如此。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文化城市,城与人、城市与自然应该有怎样的文化联系,是一个值得持续探讨的话题。城市工作要确保新与旧有机融合、传统与现代和谐共处,留下城市的记忆和岁月的回声。建议各地未来在编制城市规划时,应有文化部门参加,从规划的整体布局、建筑形态、道路、绿化、河道等多方面把关,力争在体现当地文化特点的基础上,避免千城、千镇、千村一面。特别是针对生态环境的构建,应将前人的生态智慧应用在城市建设中。像苏州园林,讲究的是“步移景异”“象天法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弯弯曲曲的水系,高高低低的碎石路,乌龟放在下水道里养”等等,都是蕴含着生态的智慧。如何设计我们的城市,使它更加环保便利,同时又有着自己的文化气质,各地在推进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妨大胆采用园林景观的元素,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居住水平、丰富文化生活,还能搭建起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平台,让古老的园林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焕发活力,使每座城市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张力。

城市工作要有【合理的城乡规划】

建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瞿毅:目前,“城市病”在我国一二线城市表现尤为突出,“马路拉链” 随处可见,资源供给紧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孱弱,加强城市工作迫在眉睫。各地要按照中央关于加大城市工作的新趋势、新要求,结合自身发展实际,重点加强中小城市的新型城镇化。要通过推进城乡发展规划、城乡产业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服务、城乡劳动就业和城乡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逐步消除城乡隔离的体制,努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一体的体制机制,抓住城市发展规律的“牛鼻子”,在缩小城乡差距的同时,走活新型城镇化发展这盘棋。

金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耿全付: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合理的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将体现规划的价值。

配置合理的空间环境资源。《城乡规划法》首先明确了改良人居环境、协调空间布局、加强规划管理,带动城乡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目标。由此可见城乡规划的基础作用,同时也是对经济发展规模求全求大方向的更正。过去搞城乡规划,很多城市主要用增加城市化规模的方式提升GDP总值,其配置的欠理性往往使规划与发展脱节。地方政府对土地的过分依赖,让城乡规划的实际效果与城乡规划的本质背道而驰。所以,提出配置合理的空间环境资源对城乡建设发展具有更直接的作用价值。

提供城乡两极化的解决办法。城乡建设中普遍存在两极化结构,这种结构一直困扰城乡建设的难题。所说的两极化结构指的是城市用地的市场化与农村用地的自给化。这就形成了土地规划与城市建设中的两个现象,即城市规划在统一性和整体性上表现得比较明显,而农村土地则较为随意,落实规划的难度很大。这也是农村建设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的原因。城市土地市场化进程加速,农村土地得不到有效利用,对城乡建设来讲,两极化结构极大地限制了建设发展脚步。

《城乡规划法》里,乡村规划同城市规划正式整合成为统一的城乡规划系统。在各方面的政策上,给城乡建设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城市规划在依照原有发展渠道继续前行的同时,照顾到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布局,完成了一定程度的城乡资源统筹安排。在统筹安排的基础上,土地与房产交易的合理性在流动配置的环境中极大地增强。原有的设施资源浪费情况得到很好的改善,农村建设得到了很多获取资源与资金投入的机会,城乡发展的两极化格局正在进行适应性调整,在政策上保障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可能性。

为宏观调控提供政策支持。城乡规划法重点指出了城乡规划的作用及法律地位,所有单位与个人均要按照城乡规划进行建设,服从统一的规划管理,既消除了城乡规划的政策性障碍,又解决了政府因为更换人员而对建设部署大范围调整使得资源无端浪费的情况。(李金芳选编整理)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