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保护北京古城需要一场战斗

2014-11-28 09:40 来源:城市笔记

二、古城保护的舆情

用baidu搜索查看逐年与胡同、四合院拆除相关的新闻数量。发现,这两个元素的出现次数和变化规律惊人相像,且在2013年以来成为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的焦点。

一方面是最近民间人士和新闻媒体参与到讨论与保护北京古城的话题中,另一方面从新闻题材中也显现出最近老城胡同、四合院拆除的压力陡增。无论怎样,在这里呼吁公众和社会更加关注北京的老城区保护,更去思考如何去推动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体现。

综合新闻和相关资料,笔者提出北京古城的保护工作应三大突出方面,供大家讨论:

1)留住胡同的脉络和肌肤,不使其成为“珍惜动物”

如果说胡同是北京城市历史上的主角,皇城的忠实“粉丝”;但时过境迁,皇城得以完整保留,“粉丝”们却被拆解的七零八落,两者对比鲜明。

有民间研究者说北京的胡同数量呈现抛物线变化态势,说的很真切。

元大都始修胡同,《析津志》记载元大都有“三百八十四条火巷,二十九条胡同”。明朝朱棣定都北京后开始扩张北京城,胡同数量快速增长,明嘉靖年间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衚衕集》提到,京城有5城36坊,有街巷胡同约有1170条,其中直接称为胡同的约有459条。清光绪年间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提到有街巷胡同2076条,其中直接称为胡同的约有978条。1944年日本人多田贞一在《北京地名志》记载有3200多条。所以民间有“京城知名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之说。

但到了建国以后,随着新中国领导人不采用“梁陈方案”而采用苏联人提出的中央办公中南海方案,北京城墙以内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造工作,胡同的数量与日下降。虽然其后北京历版城市总体规划都明确提出保护旧城的要求,但老城改造的步伐一刻没有停下来。

2005年首都规划委员会原主任赵知敬谈到1949年,北京的胡同有3050条(另据张巍统计为3600多条),1990年有2250条,到2003年,北京的胡同大约只有1600条,而新华网的数据显示2004年北京现存直接称为胡同的只有1300多条。到2013年,胡同已经不到1000条。

不要让这些景观成为历史!

2)没有正视城南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工作堪忧

近代史上北京城南拥有着重要的地位。相比北部封闭的皇城来说,南城是一个面向全国的开放市民化区域,是传统上北京的南大门,因此更易于接受到新的气息和思想。因此,城南片区也是上个世纪20至30年代革命志士、工商豪俊、京剧名角、文艺青年“蜗居”的地方。

这样一个历史文化积淀如此深厚的区域,目前整体保护工作和社区发展理念没有建立起来。随着城南行动几千亿资金向北京南部地区倾斜,如何保护并利用好城南面临着十分棘手的问题。

前阵子正好看到一篇讲上个世纪初开发城南香厂新城区的例子。虽然有专业人士认为香厂新区开发并不成功,但笔者认为这种新区模式在当今仍然有可借鉴意义。

首先,香厂新区造就的是一个开放和包容的新城区,体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色,而比目前的大规模功能区建设更有人情味。其次,香厂的街区改造并没有完全破坏既有城市胡同街坊的机理,而是继续采用高密度网格,这样使人更容易交流。那让我们来看看当时城南香厂新区的历史风物:

城南的香厂新区包括香厂路、万明路、仁民路、仁寿路、板章路等街巷,曾经是北京最繁华最热闹的“新市区”。在清末,香厂地区中心是一片集水的洼地,但周边分布的皮毛、漂染作坊将其污染的一塌糊涂。清末宣统元年(1909年),政府将厂甸庙会暂时迁移到香厂一带,通过这项活动将沟壑洼地填平,清除垃圾。其后,北洋政府于1915年制定了《土地征用法》,以准许当局有偿征用香厂私人土地,政府征得土地后进行招商承租,颇类似于现在的园区和城市新区开发模式。

经过10来年的发展建设,到了20世纪30年代,这里成为了集高档餐饮、文化娱乐、汽车租赁和手工作坊为一体的城市新中心,有点类似于上海的十里洋场。当时新丰饭店、东方饭店、新世界商场、城南游艺园成为京城名流和文艺新星经常光顾的地方,放到现在就是世界天街、东方新天地。

1935年11月张大千和杨婉君的婚礼就在新丰饭店举行;东方饭店更是革命、文化人士和军阀头目的聚居地,鲁迅当年就是在此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后来因北洋政府倒台,国民政府前都南京,香厂地区开始走向衰落,但香厂及其周边地区的人文氛围得以延续。而当前整个偌大的北京城,缺得正是这种具有特定文化气质的区域!

2/3<123>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