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公共参与式情景规划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研究

2024-08-15 09:36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公共空间被视为“政府一社会”关系的“透视镜”。然而,在具体空间实践中,权力与资本组成的联盟掌握着主导权,社会力量则表现出意愿和能力的双重缺失。本文从情景规划的视角,提出从传统单向传导规划模式向公共参与式情景规划模式转变的方法,在动态化、多元化的公共空间情景建构过程中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以北京市亚运村社区为例,对社区内两类人群提出的5种不同特征的公共空间改造情景单元进行建构和分析,并针对具体空间设施进一步完善情景策划,在动态发展中提出可供对话和交流的平台,不断调适多元主体参与,落实社区基层治理工作。

引    言

我国城市发展已逐步从传统的增量扩张迈入存量优化和提质转型的新阶段。以公共参与为主,针对社区内微小空间与公共设施的局部更新模式成为成为城市更新的新趋势[1]。我国城市空间更新与社会多元治理的结合正当其时。《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1-2025)》中明确指出,以街区为单元进行统筹规划,整合空间资源,鼓励多元社会资本参与,促进生活空间改善提升。社区作为承载基层主体日常生活的重要单元,具有治理问题碎片化、参与主体多元化、管理结构复杂化的特点。多元主体参与和多场景规划能够激发各参与主体在社区更新中发挥主体主责作用的能力,建立平等多元的协商共治机制,并能有效整合碎片化的局部治理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社区更新研究中成果颇多:物质空间建设方面,赵波等以社会组织、专业人士与企业等不同主体主导的社区更新产生多元化的治理内容与过程[2];治理模式建构方面,代欣召等提出优化顶层设计、倡导共同缔造、创新融资模式、完善配套模式等优化策略[3];社区精神培育方面,叶原源等人通过以“在地文化”为导向,通过“在地文化-社区精神-社区行动”的循环更新机制对社区内部进行赋能 [4]。但现有研究对于如何建构多元参与的平台和方法上还较为欠缺。基于此,本文以情景规划的视角,在“问题辨析-情景构思-情景分析与融合-方案研讨-情景营建-终期规划”六阶段,通过引导居民进行多情景构思和评估,加强公众在规划公众中的参与性,为实现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方向上的共识提出了情景化参与的规划方法。

1 现阶段社区更新面对的多元参与困境

1.1基层主体削弱化

自我国鼓励社会各方面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实现社会治理多元化以来,政府通过“管理部门进社区”的方式,弱化社区治理权力,将部分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权力下放到基层。这种模式虽然从形式上体现出多元主体参与,但实质上仍旧是“政府强自主性-社区弱自治性”的体现[5]。政府作为行政部门,通过行政命令和指标向基层传达的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削弱了作为社区基层居民的话语权。此外,由于社区对于政府的依赖性较强,社区组织发展近乎停滞,基层居民对于自身参与社会公众事务管理的积极性较弱,无法建立自下而上的沟通交流平台。长久以来,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不仅未能真正解决社区基层所存在的问题,其形式化、表面化的更新项目更增添了社区负担,使社区更新治理陷入困境。

1.2组织模式机械化

针对社区更新中多主体、多需求、多层次的复杂结构,社区更新机制弹性化成为社区更新可持续的关键。然而目前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更新组织模式过于僵化,管理层次不够精细。不仅缺少各部门协同合作机制,同时存在着权责落实不明、更新界限模糊、忽视基层需求等问题。现有的组织模式无法协调更新过程中不同参与方需求之间的矛盾,长期积累的问题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使得基层居民对政府部门满意度降低,导致社区更新工作无法进一步开展,陷入恶性循环。

1.3公参机制表层化

目前,我国公共参与机制大多仍旧是政治制度和相关政策的延伸,以听证会和座谈会为主的公共参与方式仅仅流动于表层,无法深入解决基层居民的需求。此外,公共参与大多只作用于项目的个别环节。公共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受到严格限定,仅仅作用于机制表面,政府权力依旧过大。表层化的公共参与机制无法全面整合来自基层的意见和建议,公众的主体地位难以凸显,无序、低效的公共参与很难形成“公众需求-政府回应-公众决策-政府调整”的良性循环。

2 研究方法

2.1研究理论

“情景”(scenario)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在城市规划语境下被认为是一种与传统城市规划以预测为主工作方式相区别的规划方法[6]。一般认为情景是使用定性或定量的变量组合对未来情形以及能使事态由初始状态向未来状态发展的一系列事实的描述[7]。情景规划是情景分析在规划中的应用,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最初应用于军事战略,后广泛应用于经济、环境、社会等领域。它通过一系列定性或定量的变量组合去描述未来愿景[6],能以不同情景目标营建丰富、多元、全面的场景,以更好地推动公共参与式规划。

区别于传统规划形式,情景规划优势在于:

它为未来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决策方向,能以更灵活的情景建构和土地利用规划形式寻找未来多元解,而不是唯一最优解,在规划价值观上打破了以往单一价值观的模式,具有更强的包容性;

它具有开放性、系统性和战略性,在建设过程中随着政策与行动的更改进行讨论、修改和变动[7];

它能更加迎合多元人群的价值观和多元目标,使得利益相关者能更好地感知场景中的故事逻辑从而识别场景做出决策,在规划决策上加强了科学性、民主性、包容性。

情景规划兼具真实感的场景叙事和目标决策特性。李方正等以生态、游憩、安全为目标,以多因素定量分析,结合多情景目标进行郊野公园规划多场景方案模拟和综合绩效分析[8];翁阳等基于使用主体时空行为的适应性,采用模拟方法对北京怀柔科学城总体城市设计方案进行了评价优化[9]。以往情景规划多应用于通过多目标场景分析提高空间决策的精准度和科学性,而在具体社区空间场景规划设计中,将情景规划和社区参与式规划结合较少。本文将社区更新场景规划和社区治理结合,实现多更新目标和多元公众参与机制的耦合。

2.2研究路线

情景规划弱化了政府部门对于社区更新的决策力度,把重点转向决策中多元主体参与和讨论的过程。在与社区更新的情景构建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图1):

1)社区问题辨析:通过“表述模型-过程模型-评价模型”[10]进行社区物质空间调查和“人-空间”的使用观察,从而分析社区更新问题;

2)主体情景构思:在多元情景目标下,倾听不同人群关于社区公共空间的场景营建构思,以多元逻辑建构组合不同情景;

3)情景方案规划:以规划师身份协调各方需求,提取不同人群关于场景构思的特质,进行情景方案的分析和融合,在现状基础条件下组织规划方案;

4)方案研讨:组织研讨会,鼓励多元人群对方案提出建议,并进行下一步的改进方案设计;

5)情景营建:进一步细化情景方案,组织居民对于具体场景中的设施类别和样式进行投票选择,以最佳场景组件构建完整场景叙事,为实施运营提供指引;

6)终期规划:在主体方案研讨和主体情景设施选择下进一步修改前期情景方案规划,得到终期方案。

5.png

图1 研究路线图(图片来源:自绘)

3 基于参与式情景规划的社区更新应用

3.1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选择的安慧里亚运村社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街道,北至慧忠路,南至安慧里小区东西主路,西至安立桥,东至北苑路,于1991年建成,区位优势显著。社区空间高密集约,占地面积0.235平方公里。社区居民约3109户,共75907人。社区容积率约2.60,绿化率约35% 。其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周边配套设施完善,但正在面临人口高度集聚、停车需求紧迫、开放空间少、公共服务设施待完善、景观空间紧缺等突出问题。

3.2社区问题辨析

社区问题辨析可以分为“表述模型”-“过程模型”-“评价模型”三个阶段。在“表述模型”阶段,对亚运村社区中的停车空间、游憩活动场地和绿化空间状况进行调查;在过程模型阶段,记录亚运村社区中人与空间的使用状况和空间使用问题;在评价模型阶段,对社区进行人群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居民对于社区各空间的更新诉求。结果如表1。

整体来看,如表1和图2,亚运村的社区空间问题有:1)停车空间混杂,场地缺乏统一管理,空间品质低下;2)游憩空间缺乏娱乐设施,难以满足居民需求,空间利用率低下;3)绿化空间较为单调,且部分树木影响采光,需要修理。

表1基于“表述-过程-评价模型”的问题辨析(表格来源:自绘)

6.png

7.png

图2 亚运村现状图(图片来源:自绘)

在社区空间问题辨析的基础上,研究选择了目前以单一停车功能为主,风貌杂乱无序的社区中心闲置公共空间为改造对象(如图3),腾退中心杂乱无序的停车空间,在补足社区停车设施的同时,增设运动休憩空间和绿地生态空间。

8.png

图3 亚运村改造空间(图片来源:自绘)

3.3主体情景构思

不同角色的社会力量因利益诉求不同对同一块用地有着不同情景目标预期。研究以责任规划师团队联合社区居委会,组织社区公共空间改造对话平台,通过深度访谈对话,在梳理场地现状问题的基础上,尝试从多元主体的视角探寻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区空间”。

研究对话了社区管理者和社区居民(包括青年、老年、幼儿群体)两类群体,基于其不同的规划预期,分别汇总其关于社区闲置公共空间用地的五类规划情景构思(如图4)。

9.png

图4 多元主体对于改造空间的构思图(图片来源:自绘)

3.3.1 居民视角下情景规划方案:运动休憩空间目标

如表2,面向上班族居民提出的“停车设施不足,社区停车流线打扰社区活动空间”的问题,规划搭建停车服务场景。在改造地块内补足相应的停车设施,划分停车空间和活动空间,同时增设充电桩。停车空间被建议安排在西侧或南北侧,东侧距离居民楼和社区其他活动场地较近,尽量减少车流进入东侧,以免造成孩童和老人活动时被车辆冲撞的问题。在此之外,在停车管理上,需要与社区物业及居民沟通,将部分僵尸车辆及外来车辆进行清理,将部分停车空间还给居民。

面向代际融合群体提出的“场地内设施少,难以满足活动需求”问题,规划搭建邻里共享场景。场地需要增设适宜幼儿活动的滑梯、蹦床、沙坑等设施场地和适宜老人休憩和娱乐的凉亭设施、棋牌座椅、花池、广场舞广场等设施。在停车需求量大下,居民希望能平衡好停车和活动两者的需求。

面向运动爱好者提出的场地“活力不足,功能混乱,景观质量不高”问题,规划搭建健康康养场景。亟待对现有遮挡阳光的茂密树木进行修剪,同时尽可能增加一些景观植被,丰富空间,提升景观环境质量,营造充满乐趣的康养花园。在场地中央空间增加景观小品和健身设施,在活动区域间安置健康步道设施,优化动静结合的活力康养场景。

表2 居民视角下的场景构思(表格来源:自绘)

10.png

3.3.2 社区管理者视角下情景规划方案:绿色开放空间目标

与居民视角下的情景构思不同的是,社区管理者更关注于社区管理的效率问题和社区共享服务场景的有效性,建议以绿色开放空间为规划目标(表3)。

社区居委会群体提出构建绿色生态场景。提高社区绿化面积有利于打造社区品牌,同时绿地景观设施在维护成本上也相对较低。在中央活动空间和东南侧以绿地草地营造软质空间为主,便于积蓄雨水和社区管理,打造生态社区,营造绿色、活力的社区开放空间。同时在未来可以发动居民参与到“社区绿植领养”等社区自治活动,提高社区的集体融入感。

社区社工群体建议构建便捷服务场景。场地改造需要在解决现有的停车问题下更关注于社区服务的便捷性。需要增设晾衣杆,满足一层居民会在楼前晾晒自家的被褥;对场地铺装进行更换,让场地更加明亮;将社区场地现状仅有的破旧的石凳子改换成更安全、更舒适的树池座椅;对局部破损严重的铺地进行整体改造;将闲置的售卖车改造成一站式学习室或社区棋牌室。

表3 社区管理者视角下的场景构思(表格来源:自绘)

11.png

3.4情景分析与方案规划

综合上述社区中的多元主体情景构思,规划师汇总公共空间改造方向的规划资料库,提取出各类情景中的特质进行重新组合,并综合场地现状问题进行方案设计。

设计初步构思方案在综合居民和社区管理者的情景构思下完成。单一居民情景构思目标在未来社区管理上较为复杂,单一社区管理者的情景构思目标难以构建丰富多元的社区情景。设计团队对场地进行了多次设计探索,先后完成四版设计方案,向多元主体进行了意见征询,最后与参与者协商选定前期研究方案四(图5)。方案4综合了居民和社区管理者所构思的情景组件,解决社区运动休憩空间不足和停车空间不足的问题,综合考虑场地现状情况、人车流线等,对场地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在场地西侧和南侧集中设置停车空间,增加20个停车位。在同步居民构思的东侧风雨廊架设计和慢行步道的设施设计上,场地中央空间增加景观小品和健身设施,并以硬质铺地为主,便于居民运动休憩;同时在社区管理者所构思的东南侧和北侧营造绿地软质空间,增设晾衣杆和树池座椅,对场地铺装进行更换。

12.png

图5 亚运村社区设计方案探索图(图片来源:自绘)

3.5情景方案研讨

将规划方案在亚运村社区改造场地内进行公示,向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组成的代表人群进行公开方案介绍,并进行现场讨论、互动,发放意见收集表。沟通和反馈后,社区居民和管理人员提出以下建议(图6):1)健身设施需适量营建,避免噪音扰民,多增加可以下棋石椅等静态的活动空间,并增加桌椅;2)儿童活动场所的铺地需要更软质化,同时儿童设施不宜过多,与老年人活动空间进行一定的动静功能分区,在保证儿童群体活动的安全性上确保老年人的活动空间的安全性;3)在种植开花植物上,多数居民更倾向种植月季、鸢尾、紫薇等颜色鲜艳的花卉,大多数居民希望对现状植被进行剪枝处理,并统一维护管理。依据建议,研究展开了进一步的深化设计和情景设施营建的公共参与活动。

13.png

图6 情景方案研讨图(图片来源:自绘)

3.6情景营建

在情景营建上,需要进一步细化情景方案,组织居民对于具体场景中的设施类别和样式进行投票选择,通过选择最佳场景组件构建完整场景叙事,为实施运营提供指引。通过对亚运村社区的实地考察和居民公共参与投票统计,得出社区选定的设施类型(图7和表4)。

(1)座椅类型上,居民更倾向于选择树池座椅,少部分居民则选择木质+石质座椅和花池座椅,居民更关注于设施的安全性、适用性、舒适性和美观性;(2)儿童设施类型上,居民更倾向选择滑梯和沙坑,少部分居民选择游乐设施和攀爬设施,更关注于设施的安全性、适用性;(3)凉亭类型的选择上,居民更倾向于选择放置桌椅和宣传栏,选择互动设施、爬藤绿植和小黑板则占小部分,更关注设施的便捷性、舒适性、丰富性;(4)绿化设施类型的选择上,居民更加倾向于选择低矮灌木,少部分居民则选择了蔬菜瓜果、开花植被,更关注设施的适用性、丰富性和美观性;(5)宣传栏类型的选择上,居民更倾向于选择党建文化雕塑,少部分居民则选择了奥运雕塑和其他(logo);更关注设施的便捷性和通用性。

14.png

图7 社区公共参与设施投票结果图(图片来源:自绘)

表4 公共服务设施分类及投票结果影响因素汇总表(表格来源:自绘)

15.png

4 终期方案规划设计

如图8,综合不同群体意见,在公共空间最终方案设计上,将廊架简化,顶棚一半铺设钢化玻璃,一半镂空,节省投资、方便后期清洁维护;保留现状植被,增加适量灌木,减少维护和管理成本;东侧紧靠居民楼的位置设置老年人下棋休闲空间,在场地南侧设置儿童活动空间,并增加更适宜儿童活动的软质铺装;场地整体铺装材质选用透水砖,保证居民活动的安全性;此外,考虑老年人的使用需求,增加适老化设施,如无障碍坡道、座椅靠背及扶手等。在社区共治上,提出建立长效机制,培育居民自治能力模式,逐步建立起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联动协同机制,组建“居民自治小组”,开展定期的开展卫生保洁、巡逻值班、 帮老助残等,共同维护小区环境。

16.png

17.png

18.png

图8 亚运村街道终期规划方案(图片来源:自绘)

5 结    语

随着城市发展,规划师在为城市提供一个更美好、更舒适的设计方案外,更应该呼唤公平价值观和平等秩序,深入了解多元人群需求,提升人的生活品质,以空间场景塑造的专业能力搭建起居民和理想生活的桥梁。综合亚运村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的多元人群情景构建过程,本文依据情景规划理论方法组织了多元主体的规划参与平台,对不同利益者的规划情景目标进行收集,基于其规划预期形成规划情景资料库,在情景分析下构建规划方案。并进一步在情景研讨下,将社区更新和社区治理结合,进行设施营建的情景选择,保障了规划的可实施性,实现了交互、真实、丰富、多元的规划过程。

研究以多样化的人群方案构思和系统化的“评估-构思-规划-再评估-再规划”过程为社区更新提供了研究范式。多样化群体是社区活力的基础,多情景构思为社区更新场景提供了真实性和趣味性,也为规划师和决策者提供了更具有包容性的规划视野。但基于情景规划的社区更新方法在情景分析和场景构建上存在一定的主观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在动态发展过程中不断调适多元主体参与力度,增加科学性的数据分析方法和智慧化的参与展示平台,进一步完善不同群体对话平台,创造规划师和各利益群体所共同期盼的未来愿景。

参考文献

[1] 侯晓蕾.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探讨[J].风景园林,2019,26(06):8-12.DOI:10.14085/j.fjyl.2019.06.0008.05.

[2] 赵波.多元共治的社区微更新——基于浦东新区缤纷社区建设的实证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2018,No.141(04):37-42.

[3] 代欣,王建军,董博.社区更新视角下广州市老旧小区改造模式思考[J].上海城市管理,2019,28(01):26-31.

[4] 叶原源,刘玉亭,黄幸.“在地文化”导向下的社区多元与自主微更新[J].规划师,2018,34(02):31-36.

[5] 许宝君. 自主性与公共性的弱化: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双重困境[D].华中师范大学,2016.

[6] 窦寅,张尚武.近30年情景分析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基于文献计量的研究综述与展望[J/OL].国际城市规划:1-16[2023-02-08].https://doi.org/10.19830/j.upi.2021.641.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