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这些城市告诉我们怎样发展

2014-11-13 11:13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蒋娅娅

文化传承 柏林

城市更新恢复历史肌理

柏林城市更新的过程,深深地打上了汉斯·史迪曼的烙印。史迪曼于1990年至2006年担任柏林市建设与规划局局长。他致力于恢复柏林的城市历史肌理,尝试将新的建设项目融入原有环境。人们称之为“批判式重建”。

对于“批判式重建”,德国曾经有过非常激烈的争论。年轻的建筑师们希望创造面向未来的全新图景,而史迪曼则坚持保守的规划实践,一度被称为“风格的独断者”。不过,也有以英国建筑师大卫·奇珀菲尔德为代表的许多建筑师,对史迪曼的“独断”持肯定态度。

柏林墙倒塌后,摆在规划师面前的问题是,如何“缝合”这个城市,城市风貌定位何在?对此,史迪曼选择了通过修复,找回柏林在工业革命时期所建立起来的道路网格、空间格局和空间比例,并以新的建筑填充和实现历史的街道格局和比例。比如,在柏林内城区,几乎所有建筑物都被控制在“檐口高度22米,屋顶高度30米”的体量之内,只有在少数地区才允许建设高层建筑。建筑师们在这个框架约束内,设计出不同流派和特色的建筑。

波茨坦广场的重建是一个典型案例。最为保守的方案,实则体现了政府对欧洲城市传统格局和比例关系的尊重。在其后进行的超过20年的单体建筑设计和建设中,严格遵守檐口和屋顶的高度,为波茨坦广场塑造出统一和谐的整体形象。

奇珀菲尔德认为,如果将柏林和伦敦进行对比,后者由于市场化的房地产开发,缺乏城市管理部门的管控,高层建筑无序生长,城市天际线和历史风貌遭到严重破坏。与此相反,柏林将摩天大楼的建设意愿引导到特定区域,反而凸显了地标建筑,这也是对城市风格和历史文化的传承。

失败案例 底特律

汽车城破产的教训

底特律市曾是美国第五大都市,是世界著名的国际商业和工业中心,尤以汽车制造和工程技术闻名于世,底特律生产的汽车数量占全球第一位,曾是“美国梦”的象征。在1950年代的辉煌时期,汽车制造业的发展使底特律的人口数量大增,达到180万。但到了2012年,这一数字下降到不足一半。失业率、自杀率居高不下。2013年7月18日,汽车城正式宣布破产。

底特律为何会衰败?产业单一是衰落主因。在转型尝试中,底特律采用了以大企业为龙头,通过大规模地修建办公楼、体育场馆、交通设施等刺激增长的战略。这种大工业和基础设施先行的模式,使底特律的产业过度依赖于汽车,最终成为产业衰败的受害者。而当产业周期步入衰落期时,底特律又缺乏应对能力,缺乏变通的“弹性”。经济下滑,进一步导致地方财政入不敷出。企业和人口开始外迁,底特律中心城区产业出现空洞化。底特律城市发展进入“负循环”:经济衰退-精英流失财政赤字环境恶化经济萧条。

值得一提的是,这其中,政府对于城市的管理不善,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政府内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政府部门管理方式不科学,缺乏有效的规划;财政费用的低效率使用; 当地的土地开发与利用缺乏总体规划,等等,这些都是底特律城最终破产的深刻教训。


2/2<12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