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公园20分钟理论”为何引发共鸣?

2024-04-08 13:40 来源:重庆瞭望 作者:伏一晨

最近,发表于《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上的“公园20分钟理论”火爆出圈,在多个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阅读量均突破千万。

只是在公园待上20分钟就能状态更好,该理论真实性几何?诸多年轻网友自发相约公园,纷纷给出答案:“试过了,是真的”;与此同时,各地应势而动,或推荐本地公园,或规划游览路线,想让这“20分钟”的“泼天富贵”留得更久。

不禁要问,20分钟缘何能让人爱上公园?“公园20分钟理论”引发共鸣的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民之所望”?

微信图片_20240408134146.png

▲#公园20分钟#相关话题广受关注。/网络截图

01

“公园20分钟理论”并非新近的研究成果,类似的理论也并不鲜见。其之所以此时出圈,无疑是戳中了当代年轻人的精神“痛点”,用短短20分钟,让年轻人抵达了心里的“远方”。

抵达“短逃离”的“松弛”。“这里没有KPI,只有You and I(你和我)”“今天不想敲键盘,只想与春天抱成一团”,此类高赞评论,折射出人们对短暂“逃离”忙碌生活的渴望,而“公园20分钟”,无疑塞得下这份向往。

在公园的20分钟里,鸟鸣替代了开会的闹铃、蓝天替代了环绕的格子间、躺椅替代了直立的办公椅……不必强打精神,不用时时待命,哪怕不去寻找意义,只是消磨时间,也怡然自得。有网友写道:在公园坐着,嘴角便止不住地上扬,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松弛感”。

抵达自然,收获“治愈”。“公园20分钟理论”不仅给了人们一次走近自然的契机,还让人们看到了拥抱自然的意义。陶渊明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梭罗的《瓦尔登湖》、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相关讨论中频频出现,人们倏然间意识到,即便时移世易,但不同时代、不同国别的人,也与自己有相似的烦恼,且都能在自然中获得疗愈。

20分钟虽短,却足以在前进路上做一次短暂的停留与思考,透过“一花一世界”,收获内心的平静。

抵达生活的本真。让许多网友流连忘返的,不仅仅是花开花落,更是公园里“慢下来”的烟火人间:公园里四肢伏地的小孩,说自己在吸收地球能量,这一幕被网友拍下发表,让许多人心头一暖;有网友用20分钟记录了老太太们的一支舞、老大爷们的一盘棋,传递出一份难得的恬静安逸。

而近期同样火爆的话题,“死气沉沉的年轻人与朝气蓬勃的老年人”下,网友们相视一笑、自我解嘲,表现出对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的向往。正是这些讨论与分享,赋予了“公园20分钟”更多意涵,让人看到,原来眼前苟且与诗和远方从来没有远隔万里;原来在生存之外,我们仍能找到如此多生活的意义。

02

休憩游乐的方式这么多,为什么走红的是公园?

不难发现,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公园依然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公园里的20分钟,除了装下一份“稳稳的幸福”,还装得下很多。

能装下人文精神。想了解一座城市本地人的面貌,除了去老街,还可以去公园。公园在某种程度上,也记录着城市的“市格”。

比如,改革开放前沿深圳,有着全国首个以“人才”命名的公园——深圳人才公园,其内部的雕塑造景、艺术装置乃至每一座栈桥,都与人才有关,传递着深圳“深爱人才、圳等您来”的态度;

又如,红岩精神是重庆重要的城市精神,红岩文化公园的选址便紧邻红岩革命纪念馆与《新华日报》总馆旧址,凸显着重庆的红色精神。

能装下城市历史。一座好的公园,除了有景致,更有故事。重庆开埠遗址公园在立德乐洋行旧址群的基础上,创新打造现代化公园,展现着重庆百年开埠文化;北碚公园最早由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打造,公园通过多个景点,记录着北碚的“风云变幻”,表达着对民族企业家的深深怀念;在“三线建设”时期,重庆工业熠熠生辉,而如今,一批近代重庆工业遗址容貌焕新,诸如鹅岭贰厂文创公园等一批立足工业遗址而打造的公园应运而生,在新时代继续写就老重庆故事。

能装下人民需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公园作为一种公共文化空间,更要真正服务于人民所需。你看,多地人民公园的相亲角常年火热,有地方政府在其中主动作为,严格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将公园打造成了传递幸福、温暖民心的“一扇窗”。

近年来,“健康中国”理念深入人心,群众健身需求高涨,在重庆,一批口袋公园、社区体育公园便修到了居民家门口,其中,更不乏量子口袋公园、“蔬菜公社”口袋公园这样的特色主题公园,在满足居民需要之余传递着文化。

03

如今,“公园20分钟理论”的热度仍在持续,其背后的“民之所望”更值得关注。除了努力接住当下的热度,更应在更长的时间内做细规划和服务,让“公园20分钟”更有含金量。

让老公园看得见山水,也留得住乡愁。在许多人的记忆中,都有一个想回但回不去的老公园,它们或许已经闭园搬迁,或许因为维保不善而杂草丛生、无人问津。如今,许多城市正在进行的城市更新,让老公园得以重现生机。但在重新打造时,更要注意倾听民意,通过“微整形”“微更新”的方式,留住其中的乡土记忆。

2021年,重庆市便完成了65个城市公园的更新提质,其中就包括始建于1909年的鹅岭公园。如今,鹅岭公园内不仅常见本地居民饮茶休憩,更吸引着无数外地游客纷至沓来。

规划新公园,要用饱和度换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4.87平方米,与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标准60平方米仍有差距,新建公园仍有必要。在重庆,新建100个口袋公园和10座体育公园被写进了2024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和《重庆市2024年重点民生实事工作目标任务》。

而新建公园,更应“量”“质”并重:如,面对老龄化趋势,公园的无障碍设施、适老化改造也应跟上;而立足重庆地形,想实现“推窗见绿、五分钟入园”,就更要做好“绣花”功夫,通过打造交通道路上的“帽子公园”、桥下空间里的“立体公园”等方式,增加公园的便利性,让更多百姓“无痛”享受“公园20分钟”。

不仅要欢迎游人来,更要主动走到人民中去。公园的核心,是“公”,只有吸引公众前来,公园才有意义。前段时间,重庆“开往春天的列车”又火了,这一次,网红拍照点在重庆佛图关公园。

轨道列车固然吸睛,但画面的底色却离不开公园栽种的美人梅,公园+轨道,组成了重庆春日旅游出圈的重要“CP”,也让我们看到了公园+的潜力。而在“公园20分钟理论”的热度之下,各地公园也不妨多做尝试,通过链接赏花经济、春日经济等时下的消费热点,主动让公园的大门再“开大些”,真正走到人民中去。

公园虽小,却可承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诸多想象。正如“公园20分钟理论”讨论中常见的一句评论:还好,阳光免费;还好,还有公园。这样的“民之所望”应该被看见。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