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人民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更新模式与上海实践

2024-02-04 09:26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2023年9月23-25日,2022/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湖北武汉市举办。在“城市更新赋能人民生活”专题会议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林作题为《人民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更新模式与上海实践》的特邀主题报告。

1.png

王  林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

王林教授从人民城市理念与城市更新发展、城市更新类型模式及实践探索、对城市更新趋势与未来的思考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一、人民城市理念与城市更新发展

首先,王林教授回顾了人民城市理念的提出与城市更新发展的过程。

1.国家战略层面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和“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要求,满足市民对城市公共空间和生活品质的更高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城市更新。这是党中央站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高度,根据城市发展新阶段、新形势和新要求,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也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路径。2021年,全国两会将城市更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有序推进城市更新,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2022年,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要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2.国内城市更新相关研究层面

理论研究方面,陈占祥、吴良镛、张平宇、于今、阳建强、王林等专家学者针对城市更新的概念、理论、理念等开展了研究。

· 陈占祥

最早提出“城市更新”概念,强调城市自身的演变过程,突出经济因素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并提出更新途径包含重建、保护和维护。

· 吴良镛

总结出“有机更新”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要点是城市有机更新要做到以人为本、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传承区域历史文化。

· 张平宇

提出“城市再生”概念,他认为城市再生的关键在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应当通过制定相对应的政策来解决城市涌现的问题。

· 于今

发表《城市更新:城市发展的新里程》,提出“城市更新”概念,他认为城市更新是对城市中某衰败区域进行拆除、改造、投资和建设,使之重新焕发活力的过程,概念中指出更新的对象主要是客观存在实体改造以及生态、文化、休闲环境的改造。

· 阳建强

发表《城市更新理论与方法》一书,阐述了城市更新的思想渊源及基础理论有物质空间形态设计思想及理论、人文主义思想及理论、公众参与规划思想及理论、复杂系统规划思想及理论、后结构主义思想及理论、城市经济学思想及理论等。

· 王 林

提出建立“更新、保护、创新”的城市有机生长理念,更多地通过政府、市场、公众的共同合作与协商,积极地探索和创新城市更新的政策与多方支撑。加强城市历史风貌品质提升与街区精细治理工作,提出城市设计在城市更新精细化管理中的运用。

实践研究方面,1999年至2022年,张杰、张建强、汪海峰、王林、吕飞、杨静、戴锏、毛羽、庄惟敏、唐鸿骏等多位专家学者先后开展了城市更新实践研究。

· 张 杰(1999年)

提出要通过发动以社区微基础的小规模改造作为城市建设的积极因素。

· 张建强、汪海峰(2000年)

通过研究梳理杭州滨水空间环境整合与规划中对于历史文化延续的城市更新内容,分析其空间组织架构模式与空间元素的应用。

· 王 林(2017年)

通过城市旧区及历史街区、 郊区老城及古镇、风貌道路及滨水廊道 等线性公共空间、工业区转型更新四种类型的城市更新和风貌保护表达在城市更新中城市设计在城市治理实践的具体运用。

· 吕飞、杨静、戴锏(2018 年)

提出住区外环境空间需在物质空间和场所精神方面进行健康促进的社区打造,通过调研黑龙江省内多个老旧住区的现状问题,分类提出需要织补绿色空间、规划运动空间、丰富交往空间、满足交通等硬件配套措施,并通过丰富社区生活、关爱弱势群体等方式催化场所精神再生。

· 毛 羽(2022年)

通过北京城市副中心老城区更新与双修实践,探索城市更新地段精细化体检评估的技术方法与工作范式,从而推动城市更新规划的精细化实施与治理。

· 庄惟敏,唐鸿骏(2022年)

延安宝塔山景区的更新实践,提出城市基因作为一个城市固有的精神气质,需要在城市更新实践中予以重视。

3.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层面

· 北京市

2022年5月《北京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城市更新规划)》明确将严控大拆大建,严守安全底线,严格生态保护,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地开展城市更新。这是全国首个减量发展背景下的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年8月,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聚焦城市建成区存量空间资源提质增效,不搞大拆大建,除城镇棚户区改造外,原则上不包括房屋征收、土地征收、土地储备、房地产一级开发等项目。2021年5月1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对提升城市品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上海市

作为高度城镇化的超大型城市,城市建设发展模式已经进入到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从大规模的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更新为主的新阶段。《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政策有效供给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完善城市更新法规政策体系,积极开展政府与企业的多方式合作,探索城市有机更新中的实施路径、推进方式和资源利用机制,形成可复制的城市更新行动模式。2021年8月25日,上海人大发布了《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自9月1日起实施,对城市更新的目标、要求、管理职责、管理制度等内容进行了规定。为上海市城市更新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并带来重要机遇。《上海市城市更新行动方案》为实现《上海市2035城市总体规划》确立的城市发展总体目标,依据《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确定上海“综合区域整体更新、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公共空间设施优化、历史风貌魅力重塑、产业园区转型创新、商业商办改造升级”的城市更新行动目标。

在新时代人民城市理念之下,城市更新模式应形成从大到小、从宽到窄、从增到减、从快到慢、从实到虚、从上到下、从增量到存量、从清晰到混沌、从喜新到好旧、从繁复到极简、从人工到自然等一系列新思路,以应对高质量规划、高品质建设、高精细治理的新要求。

二、城市更新类型模式及实践探索

其次,王林教授基于国际经验与上海实践,对城市更新类型模式及重点区域更新策略进行了总结。

1.中心城有机更新策略

总体规划、区域更新。坚持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与思路,充分考虑未来城市所需,保证地区开发的有序、统一和协调性。整体统一的规划是高质量整体提升、公共设施合理配置的重要条件。

环境优先、总体平衡。优先提高地区景观环境品质,带动整体区域的改造提升。区域依据容积率转移的规划思想,通过整体规划来实现总体平衡,避免了中心城区地块因盲目追求高容积率而造成建筑高度和密度失控的状况。

有机更新、风貌保护。采用有机更新模式,对历史建筑群保护活化,延续历史风貌,同时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将风貌保护与有机更新充分结合。

2.风貌街坊保护更新策略

要坚持保护与更新、保留与新建有机结合。一是必须走保护和更新相结合的路。建议在历史风貌街坊里,不应简单地全面保留,而是要通过风貌价值评估来判断保留的部分与拆除的部分。坚持保留与新建相结合的有机模式,通过协调新老建筑、置换地块功能,推动城市的有机生长。二是必须对现行技术规定进行创新突破。历史风貌街坊中,里弄建筑的尺度、格局与肌理与现行的技术规定有较大差别,要想保留原有空间格局、街巷尺度,就必须提出适用于历史风貌街坊的规划技术规定。对于地块中新建项目,可以通过具有针对性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来保证具体落实。

明确作为特定更新区域,制定特定土地规划政策。一是明确容积率奖励政策,对于风貌保护街坊内,采用“风貌保护、风貌保持、风貌传承”方式建设的建筑面积,给予不计容积率的鼓励政策;对于不计容的建筑,既可公益性使用,也可用于符合城市功能和地区需求的非公益性功能。鼓励容积率就地(或就近)转移,这有利于规划土地政策的推动与实际操作,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城市文化、社会与经济的整体可持续发展与多元共赢。二是明确风貌保护街坊作为城市更新特定区,不必采用通常的技术标准,“因地施策”,以城市设计和详细规划作为法定依据。

3.工业区转型更新策略

加强工业整体转型。倡导集中成片的存量工业用地区域,鼓励产业更新功能性平台与街镇合作,组织区域内权属分散的零星用地权利人,整体实施转型更新。

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应当在工业转型过程中,传承工业文明,延续城市工业文化,切实加强工业遗产整体保护与利用工作,确保工业区转型中保护利用与有机更新相结合,要系统调研评估、整体规划统筹、传承更新发展。

建立工业更新特定区。针对性地形成“联合转型、自主转型、政府收储”三类差别化“一地一策”实施机制和利用策略。

加强对工业用地转型的支持力度。要坚持“以用为先”的指导思想,创新体制机制,给地方更多的盘活存量的空间和活力。

4.街道公共空间微更新策略

明确街道公共空间微更新设计方法。一是要系统思维、递进引导:整区域、分街道、到建筑的导引。分别从宏、中、微观三个层面制定整个区域的“一区一则”设计通则,分街道的“一路一册”街道导则及建筑的“一幢一图”建筑街面导则。二是要整体思考、问题导向:地毯式、多界面、全方位的研判。对街道各界面现有问题进行全覆盖、全方位的梳理和排摸,梳理街道风貌保护工作的实施情况,明确问题清单及主要难点,为后续治理工作制定相应任务清单。三是要精细思维、要素细化:分类型、全要素、更精细的设计。将街道要素细分,分别对各类各项进行整体及局部的现状研究,逐一判断控制引导方向,从而制定各项各类的总体控制原则及分项控制细则。

3.png

分项控制类型

4.png

街道重点环境要素专项导则

制定街道公共空间微更新实施路径。一是要有专业思维:依托专业化力量、刚性管控与柔性引导结合。二是要有治理思维:多方共治、社会参与、过程管理。遵循“同一规划、统一实施、协同管理、共同治理”的“四同”机制。三是要有智慧思维:智能化管理、长效管控动态、提升治理效能。

5.png

城市精细化管理流程示意

6.png

多团体共同治理示意

7.png

精细化街道城市设计多元主体共治过程图示意

8.png

智慧化治理中的问题处理闭环流程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更新保护创新研究中心完成的市住建委课题《上海城市更新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提出:依据《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结合在制定的《上海市城市更新行动方案》,确定上海城市更新的六大重点领域:历史风貌保护更新、住区更新公共空间更新、产业园区转型更新、商业商办更新、综合区域更新。为深化研究更新内涵、更新模式、指导更新行动将上海城市更新类型体系分为六大类、二十九中类、九十二小类。

9.png

三、对城市更新趋势与未来的思考

最后,王林教授对城市更新发展趋势进行了预判,并通过实际案例介绍了上海城市街道微更新的模式与实践。

1.城市更新发展趋势

从城市更新研究内容的演化上看,城市更新的研究从单一化的物质空间研究,向应用型政策研究过渡,最后向综合性机制研究转变。新发展时期的城市更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无论是更新理念、内涵与目标,还是更新方式、任务以及机制,均发生了巨大且深刻的变化。更新理念上更加强调整体性、系统性和持续性。更新机制上强调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10.png

2.上海城市街道微更新的模式与实践

城市街道微更新——创造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

通过高安路“一路一弄”、武康大楼城市地标精细化城市设计等案例,总结提出城市街道微更新存在的问题、设计策略、实施策略。

城市街道微更新存在的问题。一是街道景观设计编制要素不全面、不精细;二是街道设计方案刚控有余指导不足,无法应对动态更新;三是街道设计的多部门制定、管理与实施主体不衔接;四是街道城市设计的实施机制不健全、缺少长期可持续性。如何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协调与多元、刚性管控与柔性引导的关系,是街道精细化治理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11.png

城市街道微更新的设计策略。街道公共空间微更新设计方法,即精细化的街道城市设计。一是系统思维、递进引导:整区域、分街道、到建筑的导引。二是整体思考、问题导向:地毯式、多界面、全方位的研判。三是精细思维、要素细化:分类型、全要素、更精细的设计。

城市街道微更新的实施策略。街道公共空间微更新实施路径,即系统化的街道精细治理:一是专业思维,二是治理思维,三是智慧思维。

12.png

13.png

城市街道微更新的创新思维应体现人民街道人民建、人民街道为人民这一思想,“以人为本”而非“以车为本”,“同一设计”而非“统一设计”,“引导公众”而非“不断整改”。

城市滨水空间更新——创造高质量更新、高精细管理、高品质激活的城市公共空间

通过虹口北外滩苏州河滨水空间更新案例,介绍了一江一河公共空间品质优化提升、滨水区城市更新设计原则、一江一河设施全要素整治及精细治理策略研究等内容。

一江一河公共空间品质优化提升:构建包含八大指标的公共空间评价体系,对上海黄浦江、苏州河城市核心段进行了全面的现状调研与评估,形成了以下研究建议:空间方面:开放界面、提升活力、系统成网;景观方面:蓝绿联网、精细设计、优化品质;文化方面:深度挖掘、彰显特色、活力共享;设施方面:提升能级、类型多元、兼顾需求;腹地延展方面:衔接滨水与腹地,增强互动性与可达性;社会治理方面: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多元共治共享。

14.png

滨水区城市更新设计原则:空间的公共性:创造连续、开放、公共的滨水空间;设施的服务性:提升生活休闲游憩的公共服务设施;功能的多样性:建设功能复合、多元包容的城市腹地;风貌的特征性:强化风貌特色塑造、历史保护与更新;活动的创造性:创造丰富多彩、文化交融的滨水活力;景观的舒适性:提升滨水景观的精细设计与建造品质;生态的复合性:塑造韧性安全、生态有序的滨水空间;交通的人本性:建立以人为本的滨水交通空间与组织。

一江一河设施全要素整治及精细治理策略研究:通过系统搭建滨水公共空间设施体系,摸排设施管养现状并走访各区、提取经验,提出治理策略。

15.png

滨水公共空间设施体系构建:根据文献综述的结果和对“一江一河”现状设施的梳理,研究建立“一江一河”滨水公共空间全要素设施体系,包括六大一级指标,分别为涉水类设施、市政配套设施、安全防护类设施、生活服务设施、景观类设施和游憩类设施,并按照其特性分类细化提出19项二级指标,以及32项三级指标。

17.png

18.png

黄浦江、苏州河各类设施现状研究:根据构建的“一江一河”全要素设施体系,对黄浦江、苏州河所有滨水设施进行现状情况梳理,最终总结各类设施的管养现状情况。

现状调研与各区优秀经验借鉴与提取:依据指标评价体系的指标,分别对各区滨水各类设施进行现状情况梳理,最终得出各区的管养机制特征与工作难点。

治理策略提出:从管理对象、管理内容、管理方法、资金保障、法律法规等多方面提出设施全要素、精细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体系、政策制定与机制保障等建议。

四、结语

在报告尾声,王林教授对人民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更新模式进行了凝练总结:精细城市设计,建设人性化城市空间;塑造街区风貌,提升艺术性文化消费;激活城市活力,塑造人民性共享空间。以创新思维、高质量更新、高精细管理、高品质激活,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分会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