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3-11-16 10:19 来源:求是网 作者:自然资源部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7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新阐释、新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深刻认识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的“四个重大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重大转变”,即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总书记关于“四个重大转变”的重要论述,既是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巨大成就的全面总结,又是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的高度凝练。新时代以来,我国已经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并不断深入人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立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党全社会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的认识不断深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绿色发展意识显著增强。

生态文明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加强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我国构建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一批重大制度,重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完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先后制定或修改30余部生态文明相关法律,生态文明制度框架体系总体形成。

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大幅提升,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2022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2年下降40.1%,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由14.5%升至25.9%,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68.5%降至56.2%。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2012年以来,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耗(用水量)、地耗(建设用地使用面积)分别下降26.4%、46.5%、38.6%,主要资源产出率累计提高近60%。

9.png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图为2023年11月1日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镇卢村拍摄的秋景(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 施亚磊/摄

自然生态保护修复取得开创性进展。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和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划定全国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占陆域国土面积的30%以上。对9000多处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设立首批5个国家公园。2012年以来,在青藏高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重要生态区部署实施50余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即“中国山水工程”),完成修复治理面积5.37万平方公里;实施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整治修复海岸线近2000公里、滨海湿地超过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1.63%提高到24.02%,是世界上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全球生态治理贡献突出。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成功举办《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积极参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生态系统恢复十年”、“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等行动计划。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等获得联合国最高环境荣誉“地球卫士奖”,“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二、准确把握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五个重大关系”。总书记关于“五个重大关系”的重要论述,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蕴含着深刻的唯物辩证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是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为新征程上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

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辩证统一关系。高质量发展是高水平保护的目标指向,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应该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统筹谋划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自觉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通过高水平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10.png

松花江流域和辽河流域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近年来,通过多方位、立体式治理,松花江和辽河水质稳中向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意盎然的生态画卷正徐徐铺展。图为2022年6月18日拍摄的吉林省大安市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 潘晟煜/摄

准确把握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了然于胸,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要统筹考虑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准确把握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有其自身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我国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长江十年禁渔、耕地休耕轮作等成功治理经验表明,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最大限度地保留和维持自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恢复的能力。而塞罕坝林场建设、库布其沙漠治理等生动实践充分证明,对生态受损严重、依靠自身难以恢复的区域,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采取科学适度的人工修复措施,为自然恢复创造条件和环境,加速恢复进程、提升恢复效能。要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

准确把握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既要激发起人民群众保护美丽家园的内生动力,也离不开强有力的外部约束。要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发挥制度的引导、规制、激励、约束等功能,坚决做到强力督察、严格执法、严肃问责,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让保护者受益、对损害者追究。要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生态文化,挖掘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价值观深厚底蕴,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合力。

准确把握“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承诺的“双碳”目标是确定不移的,但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则应该而且必须由我们自己作主,决不受他人左右。在路径和方式上,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按照“1+N”政策体系部署,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在节奏和力度上,要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现“双碳”目标,坚决制止“碳冲锋”和“运动式减碳”。

三、坚定落实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并对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六方面战略部署。这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瞄准未来5年和到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自然资源部将在全面学习、全面领会、全面把握的基础上,锚定大会确立的目标任务,结合自然资源工作职责落实落细,把路线图变成施工图,转化为一项一项的具体行动,推动美丽中国目标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守牢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底线,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各类空间布局,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不再减少。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执法监管和保护修复,确保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严格管控城镇开发边界,完善国土空间详细规划体系,优化空间格局,有序引导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城乡内涵式集约化绿色发展,建设新时代美丽城市。加强海洋和海岸带国土空间管控,推动海洋经济深度融入区域重大战略。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加强土地、矿产、海洋、林草等各类资源的全过程管理和全链条节约。落实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强化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完善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严格建设用地控制标准,加大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力度。全面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国内勘查开发和增储上产,强化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绿色开发,实现重要矿产产能提升。建立低效用海退出机制,严格管控新增围填海。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落实草畜平衡制度。

微信图片_20231116102358.png

可可西里地处三江源国家公园,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重要的栖息地。在可可西里保护站三代巡山队员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守护下,当地藏羚羊种群数量已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不足2万只,增长至现在的7万余只。图为2023年7月28日,保护站队员在给藏羚羊幼仔喂奶。 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摄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全面完成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加快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把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物种栖息地保护起来。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协调推进“中国山水工程”、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等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持续推进“三北”工程建设,集中力量在重点地区实施一批防沙治沙工程,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坚持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实施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逐步建立国家植物园体系,努力建设美丽山川。“一湾一策”推进近岸海域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不断提升红树林等重要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建设,加强生态状况监测评估,强化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督察执法。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等不得也急不得,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要加强煤矿保供工作,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确保发挥兜底保障和对新能源发展的支撑调节作用。大力推动风能、太阳能就地就近开发利用,支持利用沙漠、戈壁等未利用地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引导海上光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提升国家油气安全保障能力。实施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稳定现有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岩溶等固碳作用,提升碳汇增量。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健全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守住自然生态安全底线。必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障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要基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为统一底版,开展重点区域、流域、海域生态风险综合监测评价预警。提升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网络,实施外来入侵物种防控能力提升工程。加强自然灾害避让与防治,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提高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报能力,强化森林草原防灭火一体化运行。增强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实施海堤生态化建设。

健全基础支撑和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法、矿产资源法、耕地保护法、国家公园法以及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法实施条例等重点立法。总结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经验,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健全覆盖全域全类型、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逐步扩大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范围。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三权分置”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推进重要江河湖库、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重要生态系统等保护补偿,完善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推进深地探测、深海极地探测、深空对地观测等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基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

四、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要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美丽中国建设的实施体系和推进落实机制。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责任,增强领导班子共抓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效能。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清单,强化分工负责,加强协调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强化宣传教育。持续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研究、学习宣传、制度创新、实践推广和国际传播,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结合全国生态日、土地日、海洋日、环境日、湿地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等多种形式,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开展考核评价。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综合评价,抓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组织开展推进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考核、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等,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

严格督察执法。继续发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利剑作用,健全工作机制。改进和加强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有序推进土地、矿产、森林、海洋等各类自然资源及国土空间规划全面督察。坚持依法履责、依法行政,建立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监察机关协调配合的法治监督机制,严肃查处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破坏自然生态问题。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