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罗文:九江名城保护点滴回顾

2023-07-17 09:11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自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已走过40余载春秋。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立40周年之际,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推出“规话名城”专栏,该专栏为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分会发起的征集文章,讲述他们守住变化中“不变”的文化根脉的故事。

作者 | 罗文 九江市自然资源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四级调研员

九江建城历史悠久,地理区位优越,环境风貌独特,北临长江、南依庐山、东邻鄱阳湖,城区有多个湖泊,山江湖城一体。城市因水而兴,是历史上著名的港口商埠和江湖锁钥的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近代开埠口岸和江西社会转型的前沿阵地,我国古代宗教、书院、山水与田园文化等的传播和发展曾与其紧密联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我国第14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名规划工作者,有幸参与了九江名城保护的一些工作,借此机会,结合个人工作经历进行简单回顾。

一、九江名城保护事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1982年我国名城制度建立以来,九江名城保护事业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05年前,保护工作基础较为薄弱。早在1984版城市总体规划中就提出了组团式城市布局结构,构筑了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布局形态,体现了城市山水格局特色,1990年九江市虽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但由于缺乏历史文化整体保护意识,在随后房地产开发建设热潮中,城区历史格局与风貌受到一定的冲击,一些历史文化遗存被拆毁,留下了许多的教训与遗憾。

第二阶段

2005-2015年,保护工作取得较大进步。2005年委托江西省城规院编制九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明确了历史城区与历史地段保护范围与要求,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名城保护的基本框架与重点内容。2007年文物部门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2011年委托同济大学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修复规划,并于2012年实施了大中路西段整治修复工程,取得一定的成效。

第三阶段

2015年至今,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这段时间是九江名城保护的黄金时期,各项工作全面推进。2016年启动开展了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先后成功申报建成区四个历史文化街区,确定了百余处历史建筑。2017年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委托中规院陆续开展了九江名城和四个街区的保护规划编制。2018年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制定完善了历史文化保护地方法规和政策,实施了庾亮南路和大校场东南历史文化街区整治修复等工程,2022年3月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二、感怀几个难忘的记忆片段

驰而不息,担责于身。在我的学习与工作中,父亲、师长和同仁们的言传身教与鼓励帮助润物无声,在平凡的生活中织起了我的初心使命。记得九十年代中期的一天,收到陈衡老先生从合肥的来信,信中提及他年少时曾在九江生活过,他认为“城市临江、傍山、跨丘、拥湖,具备建设山水城市的条件”,不曾想这表达老规划工作者乡愁与愿景的信件居然是他离世不到一月的赠予;工作中,几位领导都曾感慨地将成功申报国家名城视为自己无憾的目标去努力,这些平凡生活的片段不断激励着我。城市对于人们不仅是生活生产的场所,也是情感与记忆的空间承载。历史文化积淀是城市的根与魂,是人们心底的文化认同与自信,对于规划师意味着“魅力特质”与“职责担当”。

调查认知,履责于行。凭借对九江的熟悉,我提出了老地委大院和动力机厂申报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议,得到了中规院名城所的支持。老地委大院在较长时期内都是城市重要行政办公区及配套生活区,保留着不同时期的发展格局和建筑风貌特色,是计划经济时期机关大院建设的优秀代表;动力机厂是九江二五时期重点建设的机械工业企业,厂区及生活区格局完整、分区明确、环境要素丰富,厂房建筑反映了不同时期工业建筑结构的技术进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记得临近春节的一个雪天,接到省厅电话,告知原则通过申报,但建议老地委大院更名,当时心里十分激动,赶紧联系老地委秘书长商量,最终该地段更名为大校场东南(老地委大院)历史文化街区。在开展我市第一批53处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时,我们会同文物部门以及文化、建筑界专家学者,逐栋踏勘调研,当时有的专家已过70高龄,不顾辛劳,结束时大家都累得席地而坐,后又逐栋讨论,整理历史建筑图则档案,各位认真与努力的场景至今难以忘怀。

规划担当,知责于心。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调查认定工作中,我们与文物部门及专家学者、普通市民共同探寻城市记忆,不断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逐步加深对城市历史人文的认知;在名城和街区保护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规划编制形成名城保护发展的总体认知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明确空间管控政策,构建整体保护机制,期间与中规院名城所技术团队一起调研踏勘、座谈讨论,从中更多看到的是年轻、专业、敬业的规划师们对名城保护事业的执着与追求;在工程项目实施方案讨论及日常的规划管理工作中,我们广泛听取历史、文化、建筑和美术等各界专家学者意见,对于项目方案,反复推敲,并敢于直言劝谏,提出相左意见,供领导决策。回想起来,这些情景历历在目,令人感动、振奋与欣慰。

集体努力,自觉行动。记得在参与的文物三普工作中,一次在莲花洞山上调研时,司机师傅突发脑溢血,紧急送医,当时途中我一直用手臂托着他的头,可惜终未抢救过来。为成功申报国家名城,我们专程组织到永州、瑞金调研,学习借鉴,回来后形成了我市的工作任务分工初步方案。市委市政府对于申报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专班,统筹部署,定期调度督导,推进深入开展资源普查、加强规划编制、挖掘人文内涵、强化遗产保护、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工作机制,并实施了多项保护行动。在此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各界学者和市民群众凝心聚力、合力共为。可以说,九江名城保护工作已经成为大家共同努力、全民自觉的集体行动。

三、久久为功、踔厉奋进

总体来看,近些年九江名城保护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历史文化保护意识不断加强。近些年,九江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思想与认识不断提高,尤其是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央加强历史文化保护的精神促进了各界思想的重视与观念的转变,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得九江名城保护和发展迎来了新机遇。

二是地方党委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近年来,九江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统筹部署、综合协调,相继推进实施了一系列保护行动,按照“以申报促发展,以发展促保护”的工作思路,打造城市新名片,协调保护与发展,力促城市高质量发展。

三是专业技术成为重要支撑与指引。时代的变化促进了技术的进步,相关历史文化保护法规政策、技术标准的出台(修订)为名城保护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九江各项目规划团队的专业技术发挥成为名城保护的关键力量,尤其是中规院,在规划编制、名城申报等工作中提供了伴随式服务,系统梳理了名城保护内容,在九江名城人文资源挖掘、保护制度建立及项目实施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保护思路、方法等方面给予地方技术指导,各界专家学者也积极建言献策,这些使得九江名城在保护目标、策略与措施、行动等方面更加合理。

四是全民参与、共同努力是重要基础。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已成为九江各界的普遍共识,政府统筹各项保护工作实施,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将历史文化遗产当做珍贵的精神资产,这是九江成功申报国家名城的重要原因,也是促进九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基础,同时,对于“人民城市人民建”也具有重要意义。

写到这里,深深为九江——这座我生活的城市而感到骄傲,感恩时代赐予宝贵的机会,感恩前辈鼓励、专家指导、领导帮助,感恩同仁们的努力与付出,同时也深感九江历史文化保护事业任重道远,理当久久为功、踔厉奋进。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分会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