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建设新型城镇化,国际发展经验及启示

2014-10-20 09:13 来源: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后期,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这固然有客观必然性,且其他成功经济体也都曾经历过,但必须认识到,这些矛盾和问题不会自然而然消失,也不会通过简单的一两项政策就能一蹴而就地解决。必须借鉴国际经验,采取系统的措施,同步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才能够顺利跨入城镇化成熟阶段,进而实现现代化。

本报告回顾全球城市化历程,以水平和质量协调提升为主线,比较四种类型城镇化的发展经验,并归纳其对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借鉴意义。

一、全球经济社会活动空间格局已进入城市为主的时代

(一)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人类发展史基本上就是由农村社会向城市为主的社会的过渡时。全球城市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850年以前,即工业革命以前以及工业革命还局限在其起源地英国而尚未广泛传播的时期。该阶段城市和城市化进程非常缓慢,公元100年全球城市化率约为4.7%,1850年也仅仅为6.4%。城市规模也比较小,到1850年,只有伦敦、北京等城市的人口超过100万。

第二阶段是1850—1950年,工业革命推动人类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因工业革命兴起的大规模工业生产,吸引并聚集了大量人口,促进了城市形成和扩大,全球城市化平均水平迅速提高到29.4%,全球市场化的主要带动地区是欧洲和北美。这些地区的国家基本上在1850年到1914年期间就完成了城市化,英国城镇化水平达到70%,美国达到50%(1920年)。

第三个阶段是1950年至2010年,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趋缓并稳步进入城市为主的时代。截止到2011年全球总人口69.74亿,生活在城市的人口36.32亿,城市化达到了52.1%。这个阶段全球城市规模结构体系演变的主要特点是特大城市集聚的人口比重越来越大,超大规模城市数量增幅显著,2011年全球超过1000万人口的城市数量为359个,比1970年增加了8倍之多。与此同时,低于50万人口的城市尽管数量有所增加,但这些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970年的61.6%降至2011年的50.9%。根据联合国的有关预测,2015年,还将进一步下降至42%,届时千万以上人口城市在总人口所占比重将达到13.6%,将超过50万—100万人口城市所占比重。

(二)各国城市化现状: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

第一,各国城市化的水平参差不齐。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统计,2011年全球211个国家(地区)城市化率分布在10%—100%的大跨度区间上,低于20%的国家有14个,129个国家(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超过了50%,46个国家的城市化率水平超过了80%。

第二,各国城市化质量也相差悬殊。人口规模超过1亿的国家中,只有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实现了高质量城市化。人口规模超过5000万的国家中,只有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韩国实现了高质量的城市化。总体而言,发达国家城市化质量较高,除了少数城市外,大部分城市的产业竞争力较高,公共服务质量较好,社会融合度较高。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质量总体不高,绝大部分城市产业缺乏竞争力,公共服务差,贫民窟大量存在,社会融合程度较差。

综合来看,已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城市化率均较高,但高城市化率并不一定意味着现代化。在发展中国家中,有些国家虽然城市化水平较高,但质量并不高,整个国家也并没有实现现代化。由此可见,较高水平的城市化最多只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而高质量和高水平的城市化才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充分必要条件。

1/512345>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