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中原出“圈”

2022-04-19 17:21 来源:河南日报

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习近平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3月5日,北京,河南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决定,以代表团名义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交三份建议,其中一份与一个“圈”有关。

从沙澧大地到太行山麓,从黄河之滨到济水之源,省委书记楼阳生步履不停,近两个月时间,密集调研行程也与一个“圈”有关。

这个“圈”,就是备受瞩目、承载厚望的郑州都市圈。

从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到“奋进新征程中原更出彩”主题新闻发布会,从省两会到全国两会,郑州都市圈扩容话题热议不断。

“加快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在区域经济竞相发展中再造优势的重大举措。”楼阳生反复强调,要站位新发展格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中原城市群建设全局,高水平高质量建设更具竞争力、辐射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肩负重塑区域发展优势、建设现代化河南使命,郑州都市圈乘着新时代浩荡春风,在中原大地“落笔起势”。

时与势  郑州都市圈为何此时扩容?

产业和人口总是向优势区域集中,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

作为一种高能级、高层次城市体系,都市圈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有研究表明,城镇化率超过50%,进入城市型社会以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核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开始加速形成都市圈。

放眼世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圈日益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主流趋势。美国、日本、欧洲国家的一线城市大都已形成以其为核心的都市圈。在美国,一半以上的GDP集中在约20个都市圈周围。

“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大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重要步骤和抓手”,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说,这有利于优化人口和经济的空间结构,有利于中心城市的能级提升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有利于激活有效投资和潜在消费需求、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近些年来,“得都市圈者得未来”,越发成为共识。

这是发展规律。

“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依托城市群和都市圈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无论是《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还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都市圈都是一个“热词”,被频繁提及。

中国已进入都市圈时代。

3月21日,西安都市圈成为继南京、福州、成都和长株潭之后,全国第五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目前,全国有30多个都市圈在谋划推进,国家级都市圈“抢位战”你追我赶、百舸争流。

这是发展趋势。

时间是最客观的尺度,丈量着前行的步履,也标示出攀登的高度。

“推动郑州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四市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区,进一步深化与洛阳、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城市联动发展。”2016年年底,国务院批复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已埋下了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伏笔”。

2019年,《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2018—2035年)》出炉,勾勒出郑州大都市区“1+4”的基本框架。以此为基础,系列专项规划也随之相继出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前瞻30年的战略眼光和系统思维,作出推动中心城市“起高峰”、县域经济“成高原”的部署,加快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郑开同城化,把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将洛阳、平顶山、漯河、济源纳入郑州都市圈范围。至此,郑州都市圈从“1+4”扩容到“1+8”。

从“郑州大都市区”到“郑州都市圈”,名称迭代带来的不仅是理念的更新,也是目标的升级。

从“1+4”到“1+8”,范围增加带来的不仅是空间的拓展,也是潜力的提升。

这是一次关键性、重塑性的调整,也是顺应时代的战略选择。

这是气魄,更是担当。

职与责  为什么“1+4”拓展为“1+8”?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都市圈,始于一域,剑指全局。

对河南而言,如何塑强区域竞争优势、形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源、扛起更大国家使命?破题之笔便是加快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扛起国家使命,需提升辐射带动能力。

河南,连南贯北、承东启西,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

从高空俯瞰中原,一个“米”字即将成形。今年,郑州将成为全国首个建成“米”字形高铁枢纽的城市,形成辐射全省省辖市1小时经济圈、高效连接周边省会城市2小时经济圈。

根据区域经济学者的研究,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可测算出城市辐射半径,一般来说,300万人至500万人的城市,辐射半径100公里,500万人至1000万人的城市辐射半径150公里,1000万人以上的城市辐射半径200公里。

扩容前,郑州都市圈面积约1.5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8.7%、全省人口的近20%、全省经济总量的40%左右。

扩容后,郑州都市圈总面积5.8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70万;以全省35.24%的区域面积、47.01%的人口,创造全省近60%的生产总值;高校总数、新毕业大学生就业总数、科研机构、科创产业等在全省占八成左右。

扩容前的“1+4”,主要侧重在距离较近的豫中和豫北城市,对相对较远的豫南和豫西地区带动作用有限。而扩容到“1+8”,进一步向豫西豫南两个方向拓展,扩大了都市圈辐射面。

“扩容后的郑州都市圈规模体量大幅提升,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统筹资源要素,打造面向国际竞争、支撑中部崛起的高能级现代化都市圈。”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如是解析。

去年10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有分析认为,郑州与洛阳之间的经济联系最为紧密,郑州都市圈正式将洛阳纳入,势必加速城市之间的融合发展,并进一步为联动西安奠定基础,培育一个能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有更大影响力的区域高质量发展空间。

继续放宽视界,“西进”建设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南联”密切与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联系,“东引”构建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北通”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拓展郑州都市圈发展空间有利于深化与国内其他优势地区对接联动,为河南建设国内大循环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提供坚实支撑,更有利于以更大作为扛起国家使命。

——参与区域竞争,需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从城市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再到都市圈深耕细作,城镇化的形态在逐步演变。

2021年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都市圈建设已成为中国经济棋局中的“大场”。以都市圈为统计单元的生产总值、人口、投资、创新要素等各主要指标显示,都市圈已成为各类发展要素在空间上聚集的主要载体。全国24个千万人口级都市圈,以占全国6.7%的土地集聚了约三分之一的常住人口,创造了超过全国一半的生产总值。

长三角地区的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和宁波都市圈已经完成一轮或多轮扩容,其中,上海都市圈经过三次大扩容,已成为经济总量超10万亿元的全国第一大都市圈。

从都市圈范围来看,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成都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西安都市圈的区域面积分别达6.6万平方公里、2.6万平方公里、2.64万平方公里、2.8万平方公里、2.06万平方公里。

新一轮区域竞争赛道全面铺开,各地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纷纷谋求扩容都市圈,用空间换时间,带动区域整体能级提升,力争塑造应对区域竞争的新优势,牢牢把握竞争主动权。

目前,全国已批复5个国家级都市圈。重庆都市圈也已提前“锁定”名额;上个月发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提出要“着力打造武汉都市圈”,武汉都市圈规划面积达5.68万平方公里,经济首位度高达60%以上。

“把握区域竞争态势,把郑州都市圈放在全国都市圈竞争格局中来定位、审视、谋划,持续固本强基、推进优势再造、补齐科技创新短板,全面提升规模体量,才能打造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强劲动力源。”长期关注都市圈发展的学者叶一剑如是评论。

——建设现代化河南,需加快实现“精明增长”。

作为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的集中承载和基本盘,郑州都市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河南的关键,而郑州这个“核”,则是关键之关键。

地处全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和京广通道交会处的郑州,是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和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经过多年发展,郑州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已成为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带动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的核心增长极之一。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郑州处于集聚发展的快速增长期,但郑州市域面积仅为7446平方公里,是成都的51.9%、西安的73.7%、武汉的86.9%,发展空间刚性约束与资源要素加速集聚的矛盾日益突出,已难以适应国家中心城市重大生产力布局的需求,迫切需要重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架构。

城市首位度是衡量一个城市辐射力、影响力、带动力的重要指标。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首位度“大比拼中”,2021年,郑州经济首位度为21.55%,列第22位;人口首位度12.68%,排名第25位;城市总面积居第22位、市区面积则排在第27位……一组数据印证着做大做强郑州都市圈的现实之迫。

中原要出彩,郑州首先要出重彩;河南要崛起,郑州必须成高峰。塑造发展新优势、抢占竞争制高点,郑州都市圈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协同发展、一体发展,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和力量最大化凝聚。

郑州都市圈扩容,是谋求1+8>9、撬动河南发展的支点。“建设郑州都市圈,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引导有效的资源利用方式,拓展郑州的发展腹地,致力于创建紧凑集约的城市发展模式,以避免‘摊大饼’式的城市空间蔓延,从而带动周边城市可持续发展。”河南省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王建国如是分析。

九大城市,特色各异。郑州都市圈的扩容,并不是简单地增加4个城市,而是顺应行政区经济日益向经济区经济转变的大势,着眼于引领带动省域未来长远发展,充分考虑城市联系、功能互补和产业支撑,有效推动郑州及周边城市实现内涵提升式的“精明增长”。

举目已觉千山绿,宜趁东风马蹄疾。

生与长  这个“圈”有形又有神

“郑州都市圈有了‘新势力’”“小伙伴来了,圈大了”……郑州都市圈扩容之后,网友的留言洋溢着激动之情,也饱含期待、寄予厚望。

“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你好我好大家一起好”……网友们意味深长的话,也成为加快郑州都市圈一体发展的“密钥”。

由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组编的《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21》显示,在全国34个都市圈中,郑州都市圈属于发展型都市圈。

城市犹如一个生命体,都市圈亦然。如同树苗,培育、浇灌,在点滴成长间,日渐高大挺拔、郁郁葱葱。

产业在分工协作。

新乡市获嘉县亢村镇工业园区,曾经辉煌一时的郑州国棉一厂、二厂,早已辗转搬迁于此,蝶变为锦艺集团旗下的一家现代化自动化纺织企业,主打的非棉产品走俏欧亚新兴市场。

分工协作的过程,就是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过程。

郑州的很多印刷企业集体转移到了武陟县詹店镇,郑州一些餐饮企业的“中央厨房”设在原阳,郑州智能手机生产基地的零部件来自周边很多城市,郑州汽车生产基地的轴承来自洛阳、新能源电池来自新乡和焦作,等等。

一个以豫氢动力为代表的完整氢能产业链条,已在新乡聚拢。豫氢动力跨过黄河,与郑州宇通开展氢能合作,掌握了国内领先氢燃料电池核心技术,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科技支撑。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发展,九城如一城,正在加快形成“研发在郑州、制造在都市圈,头部在郑州、链条在都市圈,融资在郑州、投资在都市圈,主链在郑州、配套在都市圈”的产业发展格局。

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以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为牵引,以营造一流发展环境为关键,以标志性跨区域重大项目为抓手……既绘就“大写意”,又精雕“工笔画”。

要素在“统一共享”。

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宛如路标巨钟,所有的齿轮、发条相互咬合在一起运转。能不能让人才、技术、资本、产权等要素充分流动、高效配置,衡量着市场一体化的水平。

向创新要未来。从构建省实验室体系到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再到加快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从省科学院、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三位一体”建设到各个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揭牌,再到龙子湖智慧岛“蝶变”成长……构建以郑州都市圈为核心引擎、区域中心城市多极支撑的区域协同创新总体布局,河南着力培育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在郑州以及周边的县域已经‘打了样’。”河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高亚宾表示,郑州的不少科研成果,已经向周边的武陟、原阳、尉氏等县域辐射落地。未来,郑州都市圈将形成技术研发协同机制,统筹集中各地科研力量为各自优势产业赋能。

郑州都市圈的小伙伴儿都具备各自优势,例如洛阳的装备制造,新乡的新能源电池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平顶山、焦作的新材料,许昌的电力设备产业,漯河的食品产业……有序“抱团”而不是紧紧“抱权”,互联互通而不各行其是,交通联通、产业贯通、创新融通、要素畅通铺就协同“快车道”、发展“高速路”。

“共享是经济发展的最高境界,随着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加快,资源配置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资源的协同效应和共享效应就会体现出来,将来这个‘圈’只会更好。”河南省人民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张占仓感慨。

发展在“你好我好”。

4月16日,悬挂着“中欧班列(中豫号)”标识的6列班列,分别从位于郑州、洛阳、新乡、漯河等城市的铁路场站同时出发,满载着“中国制造”,开往欧洲、中亚和RCEP成员国越南、泰国、老挝等国家。统一品牌、协同联动,我省统筹推进中欧班列扩量提质发展,河南“钢铁驼队”全新“团跑”。

中心城市不光有“虹吸效应”,更有“溢出效应”。

从郑汴一体化到郑开同城化,开封与郑州之间的融合互动没有中断过。郑汴一体化实施以来,是开封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的一段时期。从2005年到2019年,开封全市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4.8倍、9.3倍。

推动统一市场建设、基础设施一体高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城乡融合发展……《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中提到都市圈建设的多个重点,也是郑州都市圈建设的关键词。

今年郑州要干的十件大事之一,就是积极主动推进都市圈建设规划编制、项目实施、机制形成,做强圈心、做实圈轴、做优圈带,充分发挥郑州都市圈龙头城市作用。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深化提速,推动与郑州市主城区“双核”引领,带动郑汴许区域一体化发展,全力打造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圈核心增长极。

洛阳在加快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打造全省发展新增长极;漯河在着力打造现代化食品名城、郑州都市圈的“出海口”;平顶山坚定走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路子,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济源夯实郑州都市圈的安全屏障生态屏障、奋力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郑州都市圈城市之间的通达性、互补性越来越强,未来城市之间会越来越呈现一种相互支撑、紧密合作、相互促进的局面。

跳出“城”的思维模式、树立“圈”的发展理念,立足特色、融城成圈,郑州都市圈更大筑梦空间正在打开。

“郑州是一个坐落于中国中部的美丽繁荣的城市。”最近,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两度在推特上向世界推介郑州,引发全球网友为这座城市和中原发展点赞。

仔细打量一幅中国夜间灯光分布图,与周边“单核”城市相比,郑州的一个明显优势就是,周边有体量可观的洛阳“摽膀子”,有“匀称”的焦作、新乡、开封、许昌等城市“加持”。

再打开一张中国人口分布密度图,看着郑州都市圈一带在地图上被标为浓重的红色,就会对河南的市场空间、发展潜力和未来前景升腾起无尽的遐想。

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到2025年,郑州都市圈GDP力争达到6万亿元,成为支撑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源。

到2035年,郑州都市圈建成经济发展高质量、开放创新高层次、公共服务高品质、生态环境高水平、协同治理高效能的现代化都市圈。

一“圈”出河南,中原更出彩。

策划:董 林 刘雅鸣

统筹:孙德中 万川明 徐建勋

执笔:阙爱民 薛世君 王延辉 逯彦萃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