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陈少琼: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推动首都规划自然资源立法,保障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

2022-03-17 17:15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微信图片_20220317172416.jpg

本文作者: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副主任   陈少琼

首都规划自然资源立法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北京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规划引领,加强名城保护,全面强化服务保障首都功能定位的制度供给,全力护航首都高质量发展。

坚持规划引领,构建总体规划落地“完善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首都规划自然资源立法工作,坚持制度供给与法治保障相结合,以修订《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契机,不断健全完善规划落地制度体系。

贯彻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完善城乡规划编制管理体系

为了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新理念、新精神和新要求,《条例》引入了分区规划,完善了城乡规划体系;强调了首都规划建设实施的重大事项应当依照规定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规定了建设用地减量提质发展、划定两线三区实施全域管控、街区更新实施机制等内容,为总规实施提供制度性保障。《条例》实施,推动落实了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要求,组织编制了分区规划;建立了区级统筹、街道主体、部门协作、专业力量支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街区更新实施机制,推行了以街区为单元的城市更新模式提升城市的宜居水平;建立了常态化的城乡规划体检评估机制,提高规划实施的科学性。

巩固审批制度改革成果,完善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体系

随着北京市机构改革到位和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的推进,精简和优化规划实施过程中审批的事项和流程,通过减环节、压时限、降成本实现不断优化。其中,“多规合一”协同平台使建设项目直接对标城市总体规划,为建设单位提供的预沟通、预协调咨询服务平台,进一步整合了各专项规划的要求,提升了审批质量和效率,确保总规目标落地。同时,大幅减少审批事项、精简申报要件,优化了规划条件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取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的兜底性受理条款,政府部门核发的审批文件由部门相互推送,实现信息共享,不再要求建设单位反复提交;建立建设工程竣工联合验收机制等。这些措施通过《条例》予以固化和法治化,为改革的深化和持续推进提供保障。

强化违法建设快速查处,完善城乡规划监督管理体系

《条例》出台前,北京市对新生违法建设要求“一经发现、立即制止”,实现“动态清零”,在执法主体方面,街道、乡镇作为属地政府,对当地违法建设情况最清楚,制止也最及时,但是现行法律法规未明确赋予街道执法主体资格。《条例》将北京市首创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体制机制写入条文,直接赋予街道和乡镇对违法建设的综合执法权;明确规定赋予了有关部门对新生违法的立即拆除权,经依法认定的新生违法建设在违法当事人限期未自行拆除时,可以由有关部门组织拆除,从而实现违法当事人损失和行政执法成本“双下降”,充分发挥法律的引导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依法治理,北京作为首都更要作出表率。违法建设、开墙打洞等城市乱象,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条例》实施后,北京市进一步完成修订《北京市禁止违法建设若干规定》,优化各部门查处违法建设的职责分工,形成违法建设查处工作合力;建立了执法机关与有关主管部门的执法联动机制和查处违法建设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对城乡规划工作的监督检查和对违法建设的查处;建立了控制违法建设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加强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控制违法建设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此外,在赋予执法机关执法权的同时,进一步明确规定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向社会公开行政执法基本信息和结果信息,行政执法公众举报等制度,赋予了社会对执法行为的监督权,以确保行政执法权力规范行使,城乡规划监督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坚持以人为本,打造和谐宜居城市“宜人温度”

2004年,北京市颁布实施《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无障碍设施建设领域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在全国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以2008年的奥运会为契机,北京市的无障碍设施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着眼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首都规划自然资源立法工作在修订《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开篇立法宗旨上就提到要建设友好人居环境,体现一个城市的温度。

突出先进立法原则,有温度地推动共建共治共享

突出“广泛受益”原则,充分认识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仅要体现对残疾人群体的特殊照顾,其受益群体的范围应当具有普遍性和包容性,将无障碍环境受益群体的范围扩展为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以便让有需求的群体能够更加广泛、平等、自主、便利地参与社会生活;突出“通用设计、合理便利”原则,与《残疾人权利公约》接轨引进先进理念,推进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走在全国前列。

在立法过程中,坚持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共享的文明理念,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的良好氛围;明确无障碍环境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市场、社会和个人有温度地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无障碍环境建设。

回应特殊群体关切,有温度地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在立法过程中,从无障碍设施的设计、施工、验收、监理等各环节明确了相关单位的责任,实现全流程监管;将无障碍设施的管理责任人确定为所有权人,并对日常维护管理、改造条件作出了相应规定;为了给出行需求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条例》对公交车、地铁和地铁站、公交导乘系统等公共交通服务领域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提出相关要求,确保出行无障碍。

针对群众关心、审议意见关注的盲道等无障碍设施被占用的问题,规定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损毁、侵占或者擅自停止使用道路、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居住区内的无障碍设施,并设定了法律责任;针对“数字鸿沟”问题,聚焦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的需求,围绕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事项,规定要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相结合,在保留和改进传统服务方式的同时,加强技术创新,提供更多智能化产品和服务,有温度地为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提供便利。

完善信息交流措施,有温度地加强社会服务制度

让社会成员能够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弥补身体机能和所处环境等因素所导致存在的差异,使人人都能平等、便利、安全地获取、交互、使用信息,助力社会包容性发展。明确110、119、120、122等紧急呼叫系统,以及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及其网络平台,应当具备文字信息传送和语音呼叫功能;要求市广播电视台播出主要新闻节目应当配播手语。

政务服务和其他公共服务场所应当根据需求,提供无障碍服务;加强突发事件中对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的保护;加大无障碍终端设备研发的投入,支持残健融合型无障碍智能终端产品的生产;鼓励高等院校、社会团体、文化企业参与无障碍模式的作品制作,扩大无障碍模式的作品供应,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提供便利,提升全社会无障碍服务意识,强化全方位无障碍服务保障。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有温度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特别是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平等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自主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民生举措,是践行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是首都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坚持文化滋养,积极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北京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要求处理好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保护和利用的关系,精心保护好这张中华文明的金名片。首都规划自然资源立法工作,始终坚持与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聚焦文化中心,坚持文化滋养、法治保障,通过修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工作,守护历史文脉。

健全工作机制,明确“金名片”保护范围

《条例》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统筹、单位实施、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名城保护工作机制。强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职责,明确名城保护委员会负责名城保护工作的总体谋划、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坚持名城保护的整体性、全覆盖,明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范围涵盖本市全部行政区域,做到应保尽保。把老城整体保护作为重中之重,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同时,加强对三山五园地区和三条文化带的重点保护,从制度上明确保护范围。

完善制度措施,促进“金名片”活化利用

《条例》构建保护规划体系,建立保护责任人、保护名录制度。区分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成片传统平房区及特色地区等,实施分类管控。对于破坏历史格局、街巷肌理、传统风貌以及不符合保护规划要求的建筑物,可以依法组织实施腾退或者改造。坚持先保护后利用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历史建筑等保护对象的合理利用和有序开放,工业遗产等历史建筑在符合规划、正面清单等要求的前提下,可以申请变更使用用途,从制度上促进活化利用。

强化公众参与,传承“金名片”传统文化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鼓励单位和个人以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鼓励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名城保护宣传活动,增强社会公众的保护意识。鼓励结合重大历史事件等,依托革命史迹组织开展纪念活动,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精神。加强对传统节日、特色民俗、传统工艺、方言的研究记录工作;合理布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空间,为其提供生存、传播和发展的空间;鼓励老字号原址、原貌保护。鼓励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实现保护对象的展示与管理,从制度上推动传承传统文化。

通过“中央批复新精神,名城保护新经验,城市规划新内容,改革探索新思路”的创新思路,“各级保护体制实,保护工作机制实,保护利用措施实,奖优罚劣办法实”的务实政策,确保“保护范围全市域,保护内容全要素,保护工作全过程,保护责任全社会”的全面实现,擦亮北京历史文化的“金名片”。

首都规划自然资源立法工作,强化规划引领,始终以人为本,加强名城保护,提供服务保障首都功能定位的制度供给,完成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首都规划自然资源立法工作将落实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心系人民群众,不断推进法治建设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